当懂车帝测试视频中58%的车辆无法刹停儿童假人的画面刷屏时,鸿蒙智行却用94.8%的用户活跃度数据回应。这种数据撕裂揭示了智能驾驶行业最危险的认知鸿沟:用户对技术的盲目信任与企业选择性宣传共同制造的幻觉。
当94.8%活跃度遇上58%刹停率:用户信任危机
懂车帝测试中儿童假人场景58%的刹停失败率,与鸿蒙智行公布的94.8%用户活跃度形成尖锐对立。心理学中的"自动化偏见"在此显露无遗——用户习惯将系统偶尔的成功视为常态,却选择性忽略失败案例。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车主已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这种认知错位直接威胁道路安全。
选择性宣传的幻觉:红绿灯与加塞的"数据游戏"
鸿蒙智行强调"4亿次红绿灯通过"却回避加塞应对短板,这种宣传策略暗藏风险。企业固然需要展示技术亮点,但过度聚焦成功案例会误导用户对系统能力的判断。现行法规明确界定为L2级辅助驾驶,但"智能领航""自动避障"等话术可能诱导用户突破功能限制,一旦发生事故,责任认定将陷入法律灰色地带。
沉默的国产系与高调的特斯拉:容错率双标现象
特斯拉高调转发测试成绩,鸿蒙智行却选择"不予置评",这种反差折射出用户对中外品牌的认知差异。外资品牌凭借先发优势享有更高容错率,而国产技术则面临更严苛的审视。但本土企业不能因此回避问题,在技术追赶期更需加强用户教育,避免为市场扩张牺牲安全警示。
重构认知:从"神话技术"到"理性共治"
解决矛盾需要三方协同:企业应公布AEB等功能的详细限制条件,如最低生效时速、光照要求等;媒体需推动建立包含施工路段、儿童鬼探头等标准化测试场景;用户教育必须成为强制环节,建议参考特斯拉的"安全评分系统",在车辆交付时完成培训认证。
技术进化必然伴随认知纠偏的阵痛。测试暴露的短板不是终点,而是迭代的起点——唯有用户理性认知、企业透明沟通、社会规范完善形成合力,才能真正释放智能驾驶的安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