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又上了热搜,熟悉的场面,跳水板边,沉默静顿,镜头聚在她身上,教练低声提示,队友热身,所有的聚光和讨论都绕不开这个十八岁的广东姑娘。网络上的评论总是两极,不是吹到天,天才少女、金牌收割机,就是什么陨落、危机、再也不行了,把整个成长周期一刀切成对错、胜负。这份期待,每一分都沉重,远比奖牌硬核。
天才标签像盾又像枷锁,一路加身根本卸不掉。十四岁出道即巅峰,连续零分水花炸场,全世界媒体的盛赞,网络上都是一个声音——她天赋异禀、不世出的跳水神童。没人去问,一个孩子,在巨大的比赛压力和魔鬼训练里,是不是也会哭、也会倦,也有疼痛和不想跳那一天。每赢一场,舆论欢呼,输了或者退步,质疑的声音就像潮水,一浪高过一浪。前一刻还在夸赞,后一秒“陨落”标签就贴上来,像判官一样,三言两语把一切努力全部否定。
全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哪个冠军拿得不靠死磕,这项运动残酷得不真实,发育期来了,体重变了,腹肌塌了,弹跳低了,动作要重练,水花要硬控。跳水,早不是14岁零压力“随便跳跳就拿金牌”的状态,北京同期采访里她坦承,发育期最大困扰是控制不住嘴想偷吃零食,愁自己的身材管控。“身高长了,体重也上来了,跳板压力一下大很多,教练说要减体重,还是忍不住。”“去年夏天有一阵状态很不好,跳得又疼又力不从心。”自述,全红婵的懊恼、脆弱,每次都有迹可循。只是社交媒体上,只要成绩不是第一,那些小孩子会有的波动和挣扎,全部都变成了“自律不坚定、没有冠军心”等刻板批评。
陈芋汐和全红婵,每一次一起登场,都被卷入对比。陈的体操式管理,网络盛传的“自律传说”,什么“每天秤体重数十次,饮食精确到克”,仿佛魔法一般杜绝了所有变数。采访里,记者总喜欢问陈芋汐“怎么做到始终稳定”,连同样带她们的教练都说,“其实每个孩子成长路上有自己的波折,陈芋汐看似顺利,其实背后也有崩溃反弹的时候。”可轮到全红婵,期待里全是“零失误”,哪怕一场银牌马上就是下滑、陨落调门。同样发育期,同样一线队友,网络上却只有全红婵在被高标准反复拔高与伤害。
专家聊过,女子跳台运动员,发育期关口比男生更难捱。体重每增一公斤,入水冲击要适应好几个月,动作细节、腾空感、打开角度、入水瞬间全要重学。陈芋汐的坚韧之处在于,不断自我调节和反复琢磨,咬牙硬扛。全红婵更多是真性情,她会哭会说饿会表达不适,状态起伏自然显眼。一个依靠“钢铁自律”、一个依靠“本能天赋”,其实本是互补,不该有对立。中国跳水素来不是只靠一个人,今天高敏、郭晶晶,明天吴敏霞、施廷懋,一茬一茬,谁都有自己的高光和低谷。很少有人像全红婵这样,十几岁就被推进聚光灯中央,再难有“做人小孩”权利。
打破天才标签,允许失败和波动,这才是对运动员最起码的尊重和温柔。全红婵不是神,是队里成绩最亮眼那几年,被贴了最大号的“非人类”身份,结果只要她有一点回落,闲言碎语就来了。陈芋汐的艰难坚持照样没人细讲。陈也是“天才”一路走来,腰伤、低迷照样不少,镜头感没全红婵强,反正网络上默认稳定,没什么花头。但对比一激烈,仿佛只有全红婵有责任加速成长,必须随时金牌,否则就是“不争气”。
舆论喜欢制造神话,也喜欢解构和看神话坍塌。谁都清楚,没有哪个18岁的女孩,可以每一场都攥紧冠军。赛后视频,下水那一下她的眼神很多次失落,教练轻拍她后背,她咕哝“我让你们失望了”。评论区下方,全是“没关系慢慢来”“别慌你还小”,但也不乏“怎么又是她掉链子”“一点进步没有”。她自己说,每次回来,看到网友评论都会想躲起来,不敢刷手机。成绩上来,网暴少了点,成绩下去,爆发得更快。
现在所有人标榜全红婵的“人气”,“商业价值爆炸”,各种广告邀约层出不穷,但她还是每天早六晚九两头跑训练,穿着校服深夜回家,烦恼身高猛涨衣服尺码不合适,烦恼食堂不让加鸡腿,到哪都有人要合影,自己不好意思,只能笑一笑赶快溜;比赛输了也会暗自抹泪,不敢太久被人看见被说脆弱。“发育期不好受,有时候连啃青菜都能吃烦,特别羡慕芋汐那种自律,自己气自己”。队友表面坚强,实际上后台抱团取暖。全红婵小小年纪已经承担了太多,她不是没自律,她只是十八岁,依然会想玩会逃课会偷吃糖。她跳得好是她努力,她跳得没那么好,也是成长的过程。
舆论可以把一个天才捧到极高,也能逼着她接受残酷的否定。全红婵身上的标签,从荣光到苛责,连个喘息机会都不给。大众对于运动员,特别是女性运动员,总喜欢用一个模式制定内容,用标准化模板讨论少女的价值,忘了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成长轨迹。专业人士都说跳水难,赛制严,容不得一点错,全红婵和陈芋汐都已经做到了很极致。银牌,也是世界第二,金牌更难,没人能随便复制。年轻运动员成长路上的波折最正常,没必要苛刻比较。
每次比赛后,总能刷到类似评论:“天才跌下舞台,令人唏嘘。”但没人问她们的日常有多苦,怎么顶着一场场发育阵痛,边训练边克服焦虑。网友当然有真心支持的,也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这样的标签有时候比水花更凉。她们是同样值得被理解和尊重的普通人,不是冷冰冰的“跳水机器”。
热搜一夜刷屏,舆论场变幻莫测。真正的成长,是允许失败的空间,也是宽容与理解的温度。18岁的全红婵,闪光点不止于金牌,更在跌倒后咬牙再上。希望外界能收起神话的滤镜,允许她跌倒,允许她哭,允许她长大。天才,只是一种起点,成长,才是永恒的主题。
你又怎么看待全红婵身上的“天才”标签?成长路上,批评和鼓励哪种更重要?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