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上午,伊朗首都德黑兰沉浸在深切的悲伤中,为近期与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中遇难的民众举行大规模国葬。伊朗新任总统新任总统马苏德・佩泽什基安出席送别仪式,数十万民众沿街聚集,手举伊朗国旗与死者照片,高呼 “打倒美国”“打倒以色列” 等口号,宣泄着愤怒与哀伤。
据伊朗卫生部门统计,自6月13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对伊朗多地的空袭已造成伊朗627人死亡、4870人受伤。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在伊朗街头,那些曾经熟悉的街区如今已化作残垣断壁,学校、医院、居民楼都未能幸免于难。
废墟中,孩子们惊恐的眼神,失去亲人的民众悲痛欲绝的哭喊,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一位失去了丈夫和孩子的伊朗妇女,坐在废墟上,眼神空洞,喃喃自语:“我们只是想要平静的生活,为什么战争要降临到我们头上?”让人泪目。
德黑兰大学民调显示,83% 的民众在葬礼后渴望谈判停火,他们关心的不是地缘博弈,而是超市里能不能买到平价面包,医院能不能用上进口药品。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以色列对伊朗发起军事行动,意图摧毁伊朗核计划、打击其军事指挥体系。背后的原因主要是美国长期以来对伊朗实施制裁,试图遏制伊朗在中东地区影响力的扩大。以色列作为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此次行动或许得到了美国某种程度的默许与支持。这种外部势力的干涉,让本就紧张的地区局势愈发剑拔弩张,也让伊朗平民承受着巨大的灾难。
伊朗人反感美国,当然也有历史遗留问题。1953年,美国中情局(CIA)曾策划政变,推翻伊朗民选总理摩萨台,扶持巴列维王朝,这一历史事件在伊朗民众心中留下深刻创伤,被视为美国干预伊朗内政的象征。此后,美国对伊朗政权的敌视态度持续存在,进一步加深了民众的反感。
这场国葬终究是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伊朗的伤痛,更是整个中东的困局。当宗教符号与政治诉求在哀悼中纠缠,当大国博弈继续把平民当作筹码,和平从来不会从葬礼中自然生长。真正需要的,是让 627 个逝去的生命成为转折点,那就是让国际社会放下制裁大棒,让冲突方坐回谈判桌,让每个伊朗家庭能在不再恐惧的晨光里醒来。毕竟,再盛大的国葬也抵不过一个活着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