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几百块会员费,买回家一包冻了两年的西兰花?这事儿听着就有点不对劲。
9月19号这天,就因为这西兰花,山姆会员店被送上了热搜。网上的声音五花八门,吵成了一锅粥。有人觉得,包装上写得明明白白,保质期24个月,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有什么可说的?但更多当爹当妈的,心里直犯嘀咕:冻了这么久,营养早没了吧?还能放心给孩子吃?这钱花得,好像有点冤。
花几百块办张卡,图的不就是个“精挑细选”的安心感么。结果买到的东西,保质期长得让人心里发毛。这种感觉,就像你满心欢喜去高档餐厅,结果厨师告诉你,你点的牛排是两年前就备好的。
记者也挺会来事,直接一个电话打到了山姆的线下门店。工作人员的回应倒是很淡定,一套标准话术:我们这叫速冻技术,不是你家冰箱那种慢慢冻。温度瞬间降到零下18度以下,营养和水分都锁住了,跟脱水蔬菜一个道理,品质经过科学验证,放心吃,没问题。
这套说辞,听着天衣无缝,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上海海洋大学有个叫谢庆超的专家出来说话,这事儿才算真正说明白了。
原来,我们平时说的“冷冻”和人家工业生产的“商业速冻”,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商业速冻要求半小时内,食物中心温度就得低于零下18度。而我们家里的冰箱,冻个东西可能要几个小时甚至更久,那温度也达不到要求。这个过程中的速度差异,直接决定了食物细胞里会不会形成破坏口感的“冰晶”。速冻,就是用极快的速度穿过这个“冰晶生成带”,最大程度地保住食物的原样。
所以,谢庆超给出了一个可能颠覆很多人常识的排序。论营养价值,排第一的,是刚从地里摘、水里捞、圈里宰的绝对新鲜食材。紧随其后的,竟然就是这种商业速冻食品。排在它后面的,才是我们每天在菜市场、超市里买的那些所谓的“新鲜”食品。垫底的,反而是我们以为很保鲜,其实在冰箱里放了好几天的东西。
这么一看,速冻食品还真不是什么“垃圾食品”。对于没条件随时吃到“真·新鲜”的我们来说,它甚至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只不过,冷冻期间,一些生化反应还是会慢悠悠地进行,所以它不能无限期保存,必须在保质期内吃完。
这事儿妙就妙在这里。消费者的愤怒,其实不是针对“冷冻西兰花”本身,而是一种被“背叛”的感觉。大家默认会员费换来的是“更新鲜”,结果却发现自己买到的是“更耐放”。我们对“新鲜”的执念,和现代食品工业的逻辑,在这里撞了个满怀。
说白了,我们可能一直都在为一种“新鲜的感觉”买单,而不是为真正的营养价值。那个在货架上看起来水灵灵的蔬菜,可能已经在运输和储存的路上折腾了好几天,营养流失得比那包冻了两年的西兰花还多。
所以,下次再看到这种超长保质期的冷冻食品,你会怎么想?是觉得科技改变生活,还是心里仍然过不去那个坎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