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所用资料均来自可靠来源,结合个人见解进行整理,详细信息请参见正文和结尾部分!
曾经的西贝,被不少人说成是“高端”、“健康”、“现做现炒”的代名词,可其实没人知道的是,西贝后厨的冷冻柜里暗藏着整个餐饮界的“黑幕”!
点给娃的儿童餐,那食材的年龄可能都比孩子还要长,吃一条鱼,可能它的来源就是三年前被查出含禁药的工厂。西贝的创始人贾国龙还曾直言:“西贝绝对不用预制菜!”可当后厨被曝光之后,这话一下子被狠狠打脸。
让人觉得有点怕的是,这些不太透明的冷冻原料,不光是在西贝出现,很多大牌也都在用。那么,到底都有哪些品牌也在这里采购呢?
“现炒”是假,冷冻是常态
一被罗永浩曝光用预制菜之后,西贝的名气直线跌落,为了扭转局势,不光创始人出来发声,后厨还搞起了直播,吸引了不少媒体过来看热闹。
他们原打算靠“公开透明”来展示后厨的“现炒现做”,没想到反倒露了马脚。消费者一看,发现后厨的冷柜里摆满了冷冻的真空包装,各种存放时间长得让人忍不住皱起眉头。
椒麻鸡的保质期是九个月,嫩烤黄鱼冻了十八个月后才端到桌上,有机西兰花更是被冻结足足两年!
不少人可能觉得冷冻一下没啥大不了的,反正就是没现炒的好吃,但实际上事情没那么简单,就像那两年的西兰花,你根本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进货的,冷冻前又在棚里放了多久,说不定用的时候比孩子的年龄还大呢。
而且,速冻西兰花还打着“有机”的招牌,说是专门用来给娃补营养的。可实际上,经过普通冷冻工艺保存两年的食材,营养价值早就大打折扣了,能不能有效补充营养真的值得怀疑。
在冷冻的过程中,蔬菜的细胞墙可能被破坏,导致维生素的流失率有可能高达40%。再加上在存储和运输环节中的解冻和反复冷冻,带来的细菌滋生问题也是肉眼看不见的潜在风险。
所谓的“嫩烤大黄鱼”,店家宣传得好像是新鲜现烤出锅,其实不过是福建宁德一家食品厂搞的冷冻鱼柳。标价虽说是58块,但跟你在某些电商平台上花99块买十条的冻鱼也没啥区别。
这家供应商在2020年曾被检出大黄鱼含有禁用药物氧氟沙星,虽然最后没有受到处罚,但它依然堂而皇之地为全国的知名餐厅提供货源。这难道真的是消费者愿意为了所谓的“安全”和“健康”买单的吗?
有人或许觉得无所谓,换个餐厅不就行了嘛,但大伙儿不知道的是,这场危机背后,真正揭示的那层黑幕是:整个全国的餐饮行业其实都在用同一批供应链。
你在换餐厅,幕后供应链却没变
你去的餐厅可能不一样,但端上桌的菜肴,说不定都是出自同一个厂子。供应西贝羊肉串的那家公司,每天生产量高达一百万串,还包括锅圈、喜姐炸串在内的客户名单逐渐扩大,甚至连麦德龙和盒马这些零售渠道也在用他们的货。
浔味堂这家供应给西贝的大黄鱼商家,真挺厉害的,基本覆盖了“所有头部餐饮”。光是2022一年,就为老乡鸡供应了1.5亿元的海鲈鱼,可以说是流水线上那种“鱼贩子”。
卖速冻西兰花的厂商,可不光是把蔬菜冻得嫩到不行,还把货源输送到欧盟,还在京东、天猫、盒马这些平台上销得挺火。
浔味堂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海鲈鱼,用于制作葱香烤鱼,几乎占据了市面上所有知名餐饮企业的供应链,比如海底捞、外婆家、西贝、外嗨锅、盒马鲜生、胖哥俩等。
不管是在高档餐厅点了盘“原生态蔬菜”,还是在家为了省事买了袋速冻食品,说不定都出自同一个冷藏库。
这些餐饮公司宁愿冒着可能出错的风险,也要坚持用冷冻食品,主要原因就是划得来,冷冻食品最明显的好处就是省钱。
跟每天都得买新鲜食材比起来,冷冻货的价钱能便宜超过三成,而且从中央工厂大量直发,不但稳得很,还能降低损耗。你得知道,生鲜食材的损耗率可是超过20%,而冷冻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只要不解冻变质,保质期内随时都能用,和你在家买的速冻水饺一样,放几个月都没问题。餐饮牌子也是靠这个套路,省下一大笔钱。
而且,从效率角度考虑,冷冻食品还能大大减轻后厨的负担,特别是在像西贝这样拥有几百家连锁店的餐厅,全国各门店都得遵循统一标准,这背后可得依靠一套工业化的供应链体系。
冷冻肉、冷冻菜都算是“半成品”,厨师只要轻轻一热,就能端上桌。这基本上把操作失误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门槛也低,不用太复杂的培训。
这种商业套路,从企业运营的角度看没啥可挑剔的,但放到消费者的角度就不太对劲了。明明花的是现做的价格,吃的却是批量生产出来的冷冻品,大家肯定是不太高兴的。
消费者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就是花了钱能买到真实可靠的信息,透明度和明晰度比那些虚假的“现炒”广告更重要得多。希望以后每个菜单、每一道菜都能说得明明白白,让我们不用担心信任被蒙蔽,也别让我们的选择权还藏在冷冻库里睡大觉。
海报新闻(2025.09.14)提到:“蔬菜‘年龄’比孩子还大?专家解读‘西贝儿童餐冷冻蔬菜’:有条件还是吃新鲜菜。”界面新闻(2025.09.19)追溯:“起底西贝供应商:同款冷冻西兰花和海鲈鱼还卖给了谁?”界面新闻(2025.09.17)报道:“西贝儿童餐大黄鱼供应商曾销售含禁用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