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推出 Vibes 短视频应用,平台所有内容均为 AI 生成

 88彩介绍    |      2025-10-10 00:44

点击关注不迷路

Meta 推出 Vibes 短视频应用,平台所有内容均为 AI 生成。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绕,但其实意思很简单:

你打开这个叫 Vibes 的 App,看到的所有视频,都不是真人拍的,而是由人工智能“画”出来的。

你输入一句话,比如“一只穿着西装的猫在雨中跳舞”,几秒钟后,一段视频就生成好了,画面、动作、配乐一应俱全。

这事发生在 2025 年 9 月下旬,Meta,也就是 Facebook 的母公司正式上线了这个新平台,目前主要在北美、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部分欧洲国家开放。

如果你不在这些地区,暂时还用不上。

但别急,这种东西一旦跑通,很快就会铺开。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这不就是 TikTok 的 AI 版吗?

其实没那么简单。

Meta 并没有把 AI 视频塞进 Instagram Reels 或 Facebook 短视频里,而是专门建了一个“AI 视频游乐场”——Vibes。

所有内容必须是 AI 生成的,真人拍摄的视频根本发不上去。

这种做法,有点像把动物园里的猛兽单独圈养,既避免它们乱跑伤人,也让游客看得更清楚。

为什么 Meta 要这么做?

答案藏在它过去几年的焦虑里。

过去几年,Meta 一直在追 AI 的尾巴。

OpenAI 的 ChatGPT 火了,谷歌推出 Gemini,苹果也在悄悄布局。

Meta 虽然有自己的大模型 Llama,但在普通用户眼里,它还是那个“发照片、看朋友动态”的老平台。

AI 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后台工具,看不见摸不着。

Vibes 的出现,就是要把 AI 从后台拉到前台,变成你能直接玩、直接看、直接分享的东西。

这不是技术炫耀,而是用户教育:

Meta 想让你亲手试试:原来 AI 不只能聊天,还能做视频。

操作方式确实简单。

你打开 Meta AI 应用,Vibes 是它的一部分,输入一段文字描述,比如“夕阳下的海边,一个穿红裙子的女孩放风筝,风很大,头发飞起来”,系统就会生成一段十几秒的短视频。

你还能在别人生成的视频基础上“混剪”——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剪辑,而是让 AI 重新理解原视频,加入你的想法,生成一个新版本。

比如原视频是“机器人在沙漠走路”,你可以改成“机器人在沙漠跳舞,背景音乐是爵士乐”。

更关键的是,这些视频能一键发到 Instagram 或 Facebook 的“快拍”或短视频里。

反过来,如果你在 Instagram 上刷到一个 AI 生成的视频,点一下就能跳回 Vibes 里进行再创作。

这种双向打通,让 AI 内容不再是孤岛,而是能融入 Meta 整个社交生态。

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有点骨感。

不少早期用户反馈,Vibes 上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

有人刷到“毛茸茸的生物在几何体之间弹跳”,有人看到“古埃及女王用 iPhone 自拍”。

这些视频技术上没问题,画面流畅、动作自然,但内容空洞,缺乏情感和逻辑。

有人调侃说:“这不是短视频,这是 AI 的梦话。”

这其实暴露了当前生成式 AI 的一个通病:它能模仿形式,但很难理解意义。

你可以让它画一只猫,但它不知道猫为什么会害怕黄瓜;

你可以让它生成一段舞蹈,但它不懂舞蹈背后的情绪表达。

所以,大量 AI 视频看起来“很像那么回事”,但细看之下,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Meta 自己也承认,Vibes 目前只是“早期预览版”。

CEO 扎克伯格在 Threads 上说,推出这个平台是为了收集用户反馈,看看大家到底想用 AI 视频做什么。

换句话说,Meta 也在摸索。

但别小看这种摸索。

Meta 有 38 亿月活跃用户,哪怕只有 1% 的人愿意试一试 Vibes,那就是 3800 万人。

这么大的样本量,足够它快速迭代。

今天你看到的是“AI 梦话”,半年后可能就是“AI 小剧场”。

更重要的是,Meta 正在和一批视觉艺术家、内容创作者合作,开发更高级的工具。

比如未来可能支持 3D 视频生成,或者让 AI 理解更复杂的叙事结构。

甚至,它可能和自家的 AI 眼镜联动——你用眼镜拍下一段现实场景,AI 自动把它转化成风格化的短视频。

这种“现实+虚拟”的创作闭环,才是 Meta 真正想构建的。

当然,争议也不少。

最大的问题是版权。

AI 生成的视频,素材从哪来?

训练数据是否包含未经授权的艺术作品?

目前 Meta 的回应是“欢迎举报”,但这种“先上车后补票”的做法,让很多创作者感到不安。

欧盟已经要求所有 AI 生成内容必须打标签,Meta 虽然答应了,但把投诉入口藏得很深,普通用户根本找不到。

另一个问题是内容生态。

如果平台上全是 AI 生成的“无意义视频”,用户很快就会腻。

Meta 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提升内容质量,二是如何激励真人创作者参与。

好消息是,Meta 已经推出“创作者认证计划”,优秀作品会获得流量扶持和商业合作机会。

这说明它并不想只做一个 AI 自嗨的平台,而是希望吸引真人创作者用 AI 工具创作更有价值的内容。

从用户角度看,Vibes 最大的价值可能是“降低创作门槛”。

过去,做一条短视频需要脚本、拍摄、剪辑、配音、配乐,普通人很难搞定。

现在,你只要会打字,就能做出一段有画面、有音乐、有动作的视频。

这对小商家、教育工作者、个人博主来说,是个巨大的便利。

比如一个卖手工皂的小店主,以前要花几百块请人拍广告,现在输入“阳光下的手工皂,泡沫细腻,香味清新”,就能生成一条宣传视频。

这种“人人都是创作者”的愿景,其实 Facebook 早就提过,但一直没实现。

因为技术门槛太高。

现在,AI 终于把这道门槛拆掉了。

不过,这也带来一个隐忧:

当创作变得太容易,内容会不会贬值?

如果每个人都能一秒生成十条视频,那真正用心做的内容反而会被淹没。

这就像当年博客时代,人人写文章,结果优质内容被海量水文淹没。

Meta 需要用算法和社区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优先推荐有真人参与、有明确主题、有用户互动的视频。

从商业角度看,Vibes 也是 Meta 的一次战略卡位。

短视频市场早已被 TikTok 和 YouTube Shorts 瓜分殆尽。

Meta 的 Reels 虽然投入巨大,但始终差一口气。

现在,它换了个思路:

不和你拼真人内容,我直接搞 AI 内容。

这是一种错位竞争。

TikTok 还在优化推荐算法、扶持头部主播,Meta 已经开始构建下一代内容生产方式。

而且,AI 视频天然适合广告。

品牌可以批量生成不同风格的广告视频,测试哪种效果最好。

用户看到的可能是“AI 生成的咖啡广告”,但背后是精准的 A/B 测试和数据反馈。这种效率,是传统拍摄无法比拟的。

长远来看,Vibes 可能不只是一个 App,而是一个内容引擎。

它生成的视频可以用于 Instagram、Facebook、WhatsApp,甚至未来的 VR 社交平台。

Meta 的终极目标,是让 AI 成为内容生产的基础设施,就像水电一样,随时可用,人人可享。

当然,这条路还很长。

目前 Vibes 的视频长度只有十几秒,画质多为 1080P,复杂动作容易穿帮。

但它每天都在进步。

Meta 已经透露,未来会支持 4K、多语言、3D 视频生成。

这些功能一旦落地,应用场景会大大扩展:

比如教育领域可以用 AI 生成历史场景,旅游博主可以一键生成“虚拟目的地导览”。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Vibes 是不是 TikTok 的 AI 版?

答案是否定的。

它更像是一个实验场,一个让普通人接触 AI 创作的入口。

Meta 不指望它立刻赚钱,而是想通过它,把用户习惯培养起来。

当有一天,你想到“做个视频”第一反应是“用 AI 生成”,而不是“拿手机拍”,Meta 的目的就达到了。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更深层的转变:

从“记录生活”到“想象生活”。

过去,社交媒体是镜子,照出你的真实日常;

未来,它可能变成画布,让你画出你想象的世界。

Vibes 就是第一块试水的画布。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AI 生成的内容,得有人愿意看,有人愿意用。

目前来看,Vibes 还在“玩具阶段”,离“工具阶段”还有距离。

但别忘了,Facebook 早期也被当成大学生的社交玩具,Instagram 最初只是滤镜 App。

伟大的产品,往往从一个小功能开始。

Vibes 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爆款?

没人知道。

但它至少让我们看到一种可能:

未来的短视频,不一定是你拍的,但一定是你想的。

而 Meta,正试图把“你想的”,变成“你看的”。

这或许就是它押注 Vibes 的真正原因——不是为了对抗谁,而是为了定义下一代内容的形态。

现在,轮到用户来回答了:

你愿意在一个全是 AI 视频的平台上花时间吗?

如果你输入“一个温暖的午后,阳光洒在书桌上,一只橘猫打盹”,看到生成的视频时,会不会会心一笑?

如果会,那 Vibes 就有戏。

毕竟,技术再先进,最终打动人的,还是那一点点人情味。

而 AI,正在学着理解它。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