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民营企业家曹德旺曾提到:“如今不光是民众的资金,就连实体经济的资金都涌入了房地产领域,我国未来的发展壮大要靠实体经济和高新科技,而非盖房技术。”在他眼中,当下社会里大部分资金都流向了房地产市场,这直接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挤压。
然而,从去年下半年起,在“三道红线”“二道红线”“土地双集中供地制”等一系列调控政策的作用下,房价普遍下跌已成为一种趋势。数据表明,到2022年6月底,我国平均房价降至每平方米9700元,和2021年每平方米10329元的平均房价相比,下降幅度不小。所以,那些依靠“六个钱包”再加上房贷才购置房产的人,还没来得及享受乔迁新居的喜悦,就得担心房产随时可能贬值的风险。
即便如此,全国大概有4亿人,仍需依照合同约定偿还房贷。在房地产依旧是经济支柱的当下,资金的流向基本上还是集中在楼市。这种状况,无疑会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难题。
有数据显示,如今北上广深这几个一线城市的房价均价都在每平方米6 - 7万元以上,一套房子大约需要600万左右,普通人要是没有“六个钱包”的支持,想买房基本无望。上海易居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100城的平均房价收入比分别为9.2和13.3,这表明我国房价已然很高,买房难成了当下年轻人结婚的最大阻碍。要是房价高是因为房子数量少,那还说得过去,可问题是我国现在的房产早就供过于求了。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家庭中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的比例已达41.5%,房屋空置率更是达到了22%。在这种情况下,再大规模建房就没什么必要了。
王健林曾说过,没有哪个国家的房地产行业能兴盛50年,而我国房地产行业已经高速发展了30多年。由此可见,王健林并不看好房地产未来的发展,这也是万达彻底退出房地产行业进行转型的原因。曹德旺也觉得:房地产行业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让实体经济的发展更加艰难,高房价还让实体企业的成本增加了不少。曹德旺还表示,中国人的钱大多用来买房了,实际用于生活开支的并不多。事实确实如此,房价这么高,工资到手后大多用来还房贷了,消费水平自然就降低了。
不过,依然有经济学家和部分房地产专家看好房价,他们认为房地产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关联着众多行业的发展。像承建商、建材市场、房屋装潢、中介等各种各样的行业,都需要大量人力。这些行业的就业率很高,支撑着一大批普通民众的生活。不可否认,我国房地产高速发展的20多年里,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也给老百姓带来了经济收入和诸多好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房地产市场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比如房产早已过剩、新生儿数量出现“五连降”、城镇化率已达64%,在这种情况下,再大规模建房已经没有必要了。
2021年三季度,央行专门针对房地产提出“两个维护”: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之后又重点针对开发商恶意竞争、胡乱降价的行为出台了“限跌令”。除了限跌令,有些城市还推出了“救市”政策。
如此一来,问题就出现了,有人不明白到底该保楼市还是保实体经济。一方面,调控力度不断加大,仅2021年调控次数就高达650次,还有“二道红线”“三道红线”“双集中供地”等一系列限购、限贷、土地限制等政策;另一方面,很多地方又在进行“救市”,特别是进入2022年以后,很多城市放宽了信贷,刚需人群合理购房也变得越来越容易。
这是不是意味着房价还会继续上涨,国家又在保护楼市,走大力发展房地产的老路呢?
12月6日,央行表态: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虽说这不是为了拯救楼市,但对楼市而言也是利好政策。为避免引起误解,央媒《经济日报》专门发表了《此时降准,释放什么信号?》一文,文中明确解释了降准的原因:有些市场人士认为第三次集中供地出让条件放松、房地产贷款增加等因素,再加上降准,说明楼市政策走向宽松,这种理解过于简单,容易造成误读,央行释放资金主要是为了发展实体经济,并非专门为了“救市”。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2月18日,国家发改委网站上的一篇文章《十二部门:2022年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明确指出:加强对银行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考核约束,2022年推动大型国有银行优化经济资本分配,向制造业倾斜,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这充分说明,国家已经选择重点发展实体经济了。
国家选择发展实体经济,并不是要打压房地产,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房地产作为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其地位永远不会改变。主要是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实体经济的发展愈发重要,只有实体经济发展起来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毕竟房子已经足够居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