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有效土地面积为5万平方千米,却能养活1.1亿埃及人口?

 88彩介绍    |      2025-08-04 11:41

在埃及,广袤的沙漠覆盖了全国94%以上的土地,可供开发的土地几乎全部集中于尼罗河三角洲。这里的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仅相当于三个北京市,却支撑起了1.1亿人的生存。有限的耕地如何应对如此庞大的人口需求?值得深思。

尼罗河三角洲是尼罗河注入地中海的冲积地带,也是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埃及总耕地面积为3.1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在尼罗河三角洲。三角洲地势平坦,泥沙丰富,水网密集,是全国农业生产的核心区域,占据了埃及三分之二的耕地面积。

纵观人类文明史,水源总是不可或缺。古埃及的兴盛正得益于尼罗河的滋养。如今,三角洲地区人口稠密,灌溉体系发达,盛产全球著名的长绒棉。昔日荒漠已变作肥沃良田,为埃及带来了丰厚的财富。这一地区不仅贡献出大部分小麦、大米、棉花,更是香蕉、橘子、甘蔗主要产地。

农业长期是埃及的支柱产业。约550万人投身农业领域,政府还出台政策鼓励年轻人参与农耕。数据显示,2019年埃及每公顷水稻产量接近10万吨,位居世界前列。除水稻外,洋葱、番茄、橙子的年产量同样在全球领先,其中橙子的出口连续多年保持双位数增长。

农业创收每年高达227亿美元,特别是与欧盟、中东、土耳其等多国签订贸易协定后,埃及的果蔬和乳制品广销海外。2019年,中埃双边贸易规模达到132.02亿美元,这一切都与三角洲高效的农业生产密不可分。三角洲不仅仅孕育了人口,也支撑着埃及的经济基础。

耕地的有限却无法完全承载1亿多人的口粮。实际上,埃及已成为全球主要粮食进口国之一,每年约70%的粮食依赖进口。长期以来,棉花种植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约有五分之一的耕地种植棉花。但高收益作物的扩张,使得粮食生产能力始终难以满足国内人口的需求。

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尤其是二战后,尼罗河沿线地区无法通过技术手段扩展农田,粮食供应出现缺口。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大规模进口已经成为解决粮食不足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阿拉伯之春等地区动荡,使埃及的粮食压力进一步加剧。2020年,埃及所需小麦的86%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俄乌冲突后,粮食进口受到一定影响,但靠外部输入,埃及勉强维持住了基本的粮食供给。

埃及资源丰富,能源产业尤为突出。截至2019年,埃及探明石油储量约为4亿吨,天然气储量超过2.1万亿立方米。2015年,地中海沿岸还发现了巨型天然气田。铁矿总储量也十分可观。在国家统一管理和吸引外商投资的背景下,石油和天然气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仅油气板块就占GDP的13.6%。2016至2019年,相关领域吸纳资金达350亿美元。能源产业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更通过出口为国家带来大量外汇,占出口总收入的30%,为国家进口粮食提供了坚实经济支撑。

得益于农业基础和能源开发,埃及的纺织业同样发展成熟。依托三角洲出产的优质长绒棉,7000多家纺织企业吸纳了150万人就业,纺织行业贡献了约3%的GDP,每年出口额占比超一成,主要销往欧美等地。钢铁生产也是国家重要行业,埃及在非洲大陆排名首位。工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成本相对较高,存在发展瓶颈。

旅游业为埃及带来另一番景象。悠久的历史遗迹、金字塔、神庙、木乃伊等独特文化,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探访。影视产业频繁取景于此。2022/2023财年,旅游收入达到136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四分之一。价格低廉的旅游市场极具吸引力,中国及其他国家游客不断涌入。

服务业在国内经济中占据了超过一半的比重,旅游和交通运输(尤其是苏伊士运河)为埃及带来了丰盈的外汇收入,这部分收入对于弥补货物贸易逆差起到了重要作用。

归根结底,虽然可用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耕地面积也不大,但埃及通过农业增产、外贸、能源、工业和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始终维持着庞大人口的生活需求。尼罗河三角洲的滋养、国家产业的多元推进,成为这片沙漠国度生生不息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