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特朗普政府连续逼迫印尼、日本、欧盟在关税问题上近乎“投降”:印尼取消99%对美商品关税壁垒,承诺采购美国能源和波音飞机;日本追加5500亿美元对美投资,放开大米进口配额;欧盟接受对美部分商品零关税,追加6000亿美元投资。
然而,这些国家妥协的背后,暴露了特朗普的“世纪漏洞”策略,只要不招惹中国,美国就能靠碾压性优势随意拿捏其他经济体。 全球贸易规则正在被重塑,而中国成为唯一让美国无法啃动的硬骨头。
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对华发动关税战时,中美贸易逆差不减反增。 2025年第二任期开启后,他调整策略:避免与中国正面硬碰,转而集中火力压制其他国家。
这一转变源于一个关键发现,美国实力虽相对中国有所削弱,但对全球其他国家仍具备压倒性优势。 用白宫内部人士的话说:“除了中国,没一个能打的。 ”
2025年7月15日,特朗普宣布印尼在关税谈判中“全面让步”:取消99%美国商品的关税壁垒,承诺采购美国能源、农产品和波音飞机,并向美方供应关键矿产。 美国仅需将对印尼惩罚性关税从36%降至19%。 这种不对等交易被媒体称为“经济附庸条约”。
7月23日公布的美日协议显示,日本追加5500亿美元对美投资,购买100架波音飞机,将美国大米进口配额增加75%,同时取消美国汽车的销售壁垒。而美国仅将对日关税从25%降至15%。 日本汽车业人士直言:“这是用市场份额换取免于制裁的‘保护费’。 ”
欧盟的妥协则充满争议。 7月27日达成的协议中,欧盟将美国关税从30%砍至15%,代价却是对部分美国商品实施零关税,追加6000亿美元投资,并采购美国能源和军工产品。 德国《明镜》周刊痛批:“这是欧盟的惨败! ”
特朗普的目标不仅是收割利益,是重构全球贸易体系。 新体系将中国、俄罗斯、朝鲜等国排除在外,仅纳入“对美国友好且愿让利”的国家。 这与旧体系淡化政治、倡导自由贸易的逻辑截然相反。 特朗普认为,旧体系让中国“占尽低端产业链、冲击高端领域”,而美国反受其害。
这一策略已初见成效。 截至7月底,除韩国、加拿大等少数国家外,美国基本完成对主要经济体的关税谈判。 若新体系成型,中国可能面临被孤立的局面。
第一招是深化“全球南方”合作。 2025年,东盟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 中国通过高层访问巩固与东南亚关系,确保东盟不轻易倒向美国。 同时加速与俄罗斯、巴西的农产品贸易,削弱美国农业话语权。
第三招是内循环加速,中国扩大消费券发放规模,推动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补贴落地。 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车企在政府支持下扭亏为盈,抵消了部分对美出口损失。
第四招是技术突围,华为等企业获国家基金重点扶持,7纳米芯片量产线提前投产。 商务部对配合美国制裁的外企实施反制,限制其在华经营许可。 用美媒的话说:“中国正用美国最擅长的规则反击。 ”
欧盟内部因对美妥协产生严重分裂:法国坚决反对降低农产品关税,匈牙利则公开声援中国。 这种矛盾让中国得以分化欧美阵营。 2025年4月,中法签署200亿美元核电合同,削弱了美国拉拢欧洲的企图。
他原计划对中国商品全面加征60%关税,但因美国企业强烈反对而暂缓。 沃尔玛、特斯拉等巨头警告:高关税将导致电子产品涨价40%,电动汽车成本激增。 最终特朗普转向“差别化关税”,仅针对钢铁、铝等特定行业。
3月21日特朗普突然在白宫喊话:“可以通过谈判取消关税。 ”分析认为,美国通胀压力和中期选举临近迫使他放软姿态。
这种博弈在7月达到微妙平衡。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观察到:“中国反击留有余地,既展示肌肉,又避免局势失控。 ”
截至2025年7月,中美博弈的核心数据折射出格局变迁:中国对美出口同比仅下降3.8%,远低于美国预期;而东盟对华贸易额飙升22%,填补了欧美市场缺口。 具象征意义的是,中国新能源车在欧洲市占率突破25%,首次超越美国燃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