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个朋友讲笑话,说他们单位有个小伙子结婚,给科长发请柬时,特意在微信里补了三条:“全程没酒,AA制,就两桌亲戚”。末了还加句“您要是没空,我给您拍现场视频”。
这哪是请领导喝喜酒?分明是在交“廉洁承诺书”。听得人直乐,笑着笑着又有点不是滋味——现在体制内的社交,都谨慎到这份上了?
不是说反腐不对。这几年整治酒桌文化,把“酒杯一端、原则放宽”那套歪风摁下去,绝对是大好事。但凡事就怕走极端,现在有些地方,愣是把“正常来往”和“违规违纪”捆到了一起。
就像有网友说的:“以前是不喝酒办不成事,现在是见了酒就像见了地雷。同事递瓶矿泉水,都得先想想‘会不会被拍’;加班到半夜一起吃碗面,都得让老板开个‘非公款’证明。”
前阵子有条新闻挺火:某乡镇开农产品推广会,散会时都过了饭点,村干部留几个经销商在食堂吃工作餐。就一荤一素一汤,连瓶果汁都没有,结果被人拍了发网上,说“疑似公款吃喝”。
最后纪委还得派人去查,查清楚是“五个人AA制,总共花了98块”,才专门发通报澄清。你说这叫什么事?吃碗便饭都得惊动纪委,换谁不得提心吊胆?
我认识个在街道办工作的大姐,她跟我吐槽:“我们单位现在搞团建,连买瓶矿泉水都得全体签字。有人说‘怕被说铺张’,有人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后三十多号人,就买了两箱纯净水,蹲在公园树底下啃面包。”
这哪是廉洁?这是把“避嫌”搞成了新的形式主义。以前是“无酒不成席”,现在是“有席就得像受刑”;以前是“不喝就是不给面子”,现在是“多说句话都怕被打小报告”。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地方把“禁酒”当成了“政绩竞赛”。别的地方规定“工作日禁酒”,他就加码“全年无休都得禁”;别的地方说“公务场合不准喝”,他就要求“私人聚会也得报备”。
美其名曰“严于律己”,其实就是怕担责。毕竟一刀切最省心——不管合不合理,先禁了再说。至于干部们心里堵不堵、工作顺不顺,没人真当回事。
但你以为这样就能把“猫腻”堵死?我听体制内的朋友说,现在不少人都学会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前在饭店聚餐,现在改到领导家里;以前用公款买单,现在轮流私人请客;以前喝瓶装酒,现在有人自带散装酒。
表面上看着清清白白,实际上反而更隐蔽了。这就好比治水,只堵不疏,水早晚得从地下渗出去,到时候更难管。与其让大家偷偷摸摸,不如大大方方定好规矩: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说到底,反腐反的是“用权力换酒喝、用饭局换好处”,不是反“人要吃饭、人要交往”。医生不能收红包,但医生护士也能一起吃顿工作餐吧?老师不能收家长礼物,但老师之间也能一起聊聊天吧?
现在有些地方,愣是把“不近人情”当成了“廉洁标杆”。领导跟下属多聊两句工作,就有人背后嘀咕“是不是要提拔”;同事结婚随个礼,都得找三个人作证“没多给”;甚至有单位连“妇女节给女同志发朵花”都取消了,理由是“怕被说搞特殊”。
这哪是防腐败?这是把“正常人情”当成了洪水猛兽。时间长了,谁还敢主动做事?毕竟少说话少交际,就不会被人挑毛病;少牵头少负责,就不会担风险。可这样的环境,能指望干部们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吗?
我不是说要回到以前“酒桌谈工作”的老路子,那肯定不行。但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以前是“无酒不办事”,现在是“见人就躲事”,这都不对。
就像开车,以前超速闯红灯不对,现在总不能把车停在路边不开了吧?该守的规矩必须守死:公款喝酒绝对不行,借酒拉关系绝对不行,用权力换饭局绝对不行。但朋友间正常来往、同事间正常交流,不该被当成“高危行为”。
其实老百姓在乎的,从来不是干部喝没喝一杯酒,而是干部有没有办实事。只要能解决小区漏水、能修好乡村土路、能让孩子上学方便,谁在乎干部私下里和同事喝没喝杯茶?反过来,要是啥实事都不办,就算天天啃咸菜,也没人说你好。
现在这股“谈酒色变”的歪风,说到底是有些地方把“形式”当成了“效果”——以为只要禁得够严、管得够宽,就是“廉洁”;以为只要大家都不说话、不交往,就不会出问题。可这恰恰偏离了反腐的初衷。
反腐的真正目的,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干部能安心干事,不是让大家都变成“透明人”“木头人”。就像种地,既要防杂草,也得给庄稼浇水施肥;既要除害虫,也得让禾苗能透气生长。
所以啊,真别再搞“谈酒色变”那套了。与其把所有人都当成“潜在的坏人”,不如把规矩立得清清楚楚:哪些是红线,碰了就严惩;哪些是正常交往,谁也别瞎干涉。
该禁的必须禁死,比如公款吃喝、借酒谋私;该放的就得放开,比如私人聚会、正常团建。别让大家总在“怕犯错”里消耗精力,多让大家在“能干事”里花心思,这才是反腐的真正意义。
说到底,廉洁不是冷冰冰的“不近人情”,而是有边界的“干干净净”。干部既要守得住底线,也能交得了朋友;既能干得了实事,也能有正常的生活。这样的环境,才留得住人,也干得成事。
对此,您有什么感想?敬请点赞、收藏、转发,并与我交流呵!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