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在服役期间培养了严明的纪律性、顽强的意志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这些品质本应成为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可现实情况是,不少退役军人在转入地方工作时遇到了各种困难,"退役军人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据退役军人事务部2025年3月发布的《退役军人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全国退役军人平均就业率为88.7%,虽高于全国城镇就业率5.3个百分点,但在初次就业平均等待期、岗位匹配度、薪资水平等指标上,退役军人群体仍面临明显挑战。其中,服役年限较长、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的退役军人就业难度尤为突出。退役军人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数百万军人家庭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军队稳定和社会和谐。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会挫伤退役军人的积极性,也可能对现役军人的职业认同感和未来适龄青年的参军意愿产生负面影响。
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退役军人就业形势喜忧参半。退役军人事务部就业创业司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共有24.8万名军人退役,其中已实现就业21.2万人,就业率为85.5%,较2024年同期提高了2.7个百分点。但在高质量就业方面,问题依然突出。数据显示,退役军人就业岗位与军队专业匹配度仅为43.2%,薪资水平比同学历社会平均水平低15.3%,这些数字背后反映了退役军人就业的深层次问题。
我作为一名服役10年的退役军人,对这一问题有着切身体会。退役后,我走访了全国多个省市的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和用人单位,深入了解了退役军人就业面临的实际困境和背后原因。
**退役军人就业难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我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军地人才需求不匹配是最突出的问题。军队培养的人才结构与地方用人单位需求存在较大差异。退役军人事务部2025年的数据显示,在退役军人中,战斗类专业占比高达42.7%,而地方市场对这类专业的需求仅为8.3%。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大量退役军人面临转行的困境。
吉林省长春市某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告诉我:"我们这里每年有上千名退役军人需要安置就业,但很多人在部队是炮兵、步兵等战斗岗位,这些经历很难直接对应到地方工作岗位。虽然他们纪律性强、执行力高,但缺乏地方用人单位看重的专业技能。"
年龄劣势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2025年的调查显示,35岁以上求职者在就业市场上普遍面临"隐性年龄歧视"。而退役军人中,30岁以上占比高达63.5%,其中35岁以上的比例为37.2%。对于服役时间较长的退役士官和军官来说,年龄问题尤为突出。
我在走访中接触到一位服役18年的退役士官,今年38岁,退役前是坦克连技师。他告诉我:"投简历时很多企业看到年龄直接就婉拒了,即使进入面试,对方也会委婉表示我年龄偏大,适应新环境可能有困难。最后只能接受一份与专业不对口、薪资较低的工作。"
思维方式转变滞后也是退役军人就业的隐形障碍。军队强调服从命令、令行禁止,而地方企业更注重创新思维和市场意识。根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5年的研究,63.8%的用人单位认为退役军人"职场思维转变需要较长适应期"。这种思维转变的滞后,往往导致退役军人在应聘和工作初期表现不佳。
上海某人力资源公司总监坦言:"我们也招聘过不少退役军人,他们吃苦耐劳、责任心强,这些都是优点。但有些人习惯了等待指令,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在需要快速决策和灵活应变的岗位上适应较慢。"
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地方用人单位对军队情况了解不足,退役军人对就业市场信息掌握不够,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人岗匹配效率低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5年的调查显示,有78.3%的退役军人反映"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工作",82.5%的用人单位表示"不了解军队专业与地方工作的对应关系"。
北京某科技公司HR主管承认:"我们确实不太了解军队的专业设置和工作内容,面对退役军人求职者时,很难准确评估他们的能力和潜力。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招聘中存在顾虑和保守倾向。"
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是深层次原因。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退役军人就业的政策,但在落实层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退役军人事务部2025年的数据显示,仅有47.3%的退役军人对现有就业扶持政策"比较了解",政策知晓度和覆盖面有待提高。同时,社会对退役军人群体的认知和理解也存在偏差,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机会。
一位退役军人求职平台的负责人表示:"很多企业对退役军人的印象还停留在'服从性强但缺乏创新'的刻板印象上,没有看到他们在逻辑思维、抗压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的优势。这种认知偏差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机会。"
针对这些问题,各地已开始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调研,我发现以下几种做法取得了较好效果:
精准培训是提升退役军人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大水漫灌"式培训效果有限,而针对市场需求和个人特点的精准培训则事半功倍。江苏省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创新推出"订单式培训"模式,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定向培养退役军人,2024年通过这一模式就业的退役军人平均月薪达到8700元,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我在南京采访了一位参加过"订单式培训"的退役军人小李,他原本在部队是通信兵,退役后通过3个月的程序设计培训,成功入职一家软件公司。他告诉我:"培训内容非常针对企业需求,老师还会模拟企业面试环境,让我们提前适应。培训结束后直接参加企业面试,成功率很高。"
搭建专业化就业平台是破解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手段。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多家大型招聘网站,于2025年3月上线了"退役军人就业直通车"平台,实现了军队专业与地方职位的智能匹配,平台注册企业已超过2.3万家,提供岗位32.8万个,有效提高了人岗匹配效率。
广东省深圳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退役军人职业能力评估系统",通过专业测评帮助退役军人客观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特点,为职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数据显示,使用该系统进行评估后再就业的退役军人,岗位匹配度提高了37.6%,就业稳定性提高了42.3%。
创业扶持政策的精准落地也为退役军人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退役军人创业人数达到8.7万人,同比增长15.6%。创业成为越来越多退役军人的选择。
山东省济南市推出"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园",为创业退役军人提供场地、资金、培训、指导等一站式服务。孵化园负责人介绍:"我们不仅为创业者提供3年免租金的办公场所,还有专业导师团队提供技术和管理指导。目前园区已孵化企业178家,带动就业2300余人,其中60%是退役军人。"
军地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有助于增进相互了解和认同。浙江省杭州市创新推出"企业走进军营、官兵走进企业"活动,组织用人单位参观军营,了解军队专业设置和训练内容;同时安排即将退役的军人到企业实习见习,提前适应地方工作环境。这一做法有效缩短了退役军人的就业适应期,参与企业对退役军人的接纳度提高了46.2%。
杭州市某制造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表示:"通过参观军营,我们对军队各类岗位有了直观认识,发现很多军事技能其实可以转化为企业所需能力。我们公司现已招聘退役军人78人,主要在设备维护、安全管理等岗位,表现都很出色。"
新职业开发也为退役军人就业提供了新路径。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无人机驾驶员、网络安全工程师、智能设备操作员等新职业快速兴起,这些岗位与军队培养的技能高度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有22.6%的退役军人选择了新兴职业,就业质量和薪资水平普遍较高。
重庆市的退役军人小王原本在空军服役,负责无人机操控。退役后,他考取了民用无人机驾驶证,现在在一家测绘公司担任无人机测绘师,月薪达到15000元。他说:"这份工作与我在部队的专业高度相关,适应起来几乎没有障碍,感觉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我认为,解决退役军人就业难问题需要多方合力,形成长效机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军队院校和训练体系应适当增加通用能力培养,在保证军事专业训练的基础上,加强计算机应用、项目管理、沟通表达等通用技能教育,提高军人退役后的职场适应能力。我在部队服役期间就感受到,那些具备通用技能的战友在退役后往往能更快找到合适的工作。
退役军人服务体系需要提供全链条、个性化的就业服务,从职业评估、能力培训、岗位匹配到就业跟踪,形成闭环管理。目前不少地方的服务还停留在"一次性介绍就业"的层面,缺乏持续跟踪和服务。
用人单位应打破刻板印象,客观评价退役军人的能力和潜力。退役军人纪律性强、执行力高、抗压能力突出等特质,在很多岗位上都是宝贵的素质。企业可以设置适当的适应期,帮助退役军人快速融入企业文化。
退役军人自身也需要转变观念,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军人的意志力和学习能力本就很强,关键是要有学习的意识和动力。
社会各界应形成共识,理解和支持退役军人就业,为他们创造更加包容和友好的就业环境。退役军人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帮助他们实现更好就业是全社会的责任。
网友"军旅情深"在社交平台分享:"我是一名退役5年的老兵,退役初期确实遇到了不少就业困难,但通过不断学习和适应,现在已经在一家企业担任安全主管。给即将退役和刚退役的战友建议:调整好心态,降低一些初始预期,积极参加培训,多给自己一些时间去适应和成长。"
另一位网友"人力资源专家"则表示:"作为HR,我们招聘过不少退役军人,他们普遍表现出较强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精神。建议企业在招聘时不要简单地'唯经验论',应看重退役军人的潜力和可塑性,给他们提供适当的培训和成长空间。"
退役军人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社会理解,更需要退役军人自身努力。通过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优化服务体系,改变社会认知,提升个人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退役军人就业难的问题会得到有效缓解,他们将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继续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你是退役军人吗?在就业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有什么好的解决经验可以分享?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让我们一起为解决退役军人就业难问题出谋划策。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政策和信息以官方发布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