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曾经只能在科幻片里见到的人形机器人,如今已经成为A股市场最炙手可热的“新宠”?7月18日,宇树科技正式启动A股IPO辅导,一时间让整个机器人产业链沸腾起来。市值120亿元、年营收突破10亿、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占率近七成——这家9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如今却成了行业顶流。这背后,到底是怎样一场资本与技术的较量?哪些企业又能分得最大一块蛋糕?
供应链“朋友圈”:谁才是真正赢家?
细看宇树科技身后的那张供应链网络图,不难发现,真正赚得盆满钵满的,并不是表面上的主角,而是那些埋头苦干多年的“配角”。比如金发科技,不仅通过基金间接持有股份,更是碳纤维材料核心供应商。别小看这一环节,它直接决定了G1机型能否减重40%,而轻量化正是人形机器人大规模落地应用绕不开的一道坎。今年一季度金发利润增长33.6%,融资客加仓幅度高达36%。卧龙电驱则为宇树提供关节电机,占采购量25%,让机器人的奔跑和空翻动作变得更顺畅。类似景兴纸业这样靠PEEK新材料切入的新玩家,也在技术协同上展现出巨大潜力。
如果说持股和原材料只是敲门砖,那么掌握关键零部件话语权的企业,则真正坐上了财富快车。例如长盛轴承独家供货自润滑轴承,没有它,机器关节就像汽车没机油一样寸步难行。一份合作确认书,让其单月股价暴涨148%。中大力德则牢牢把控着减速器的话语权,高达117%的产能利用率、订单激增300%——这种“工厂灯火通明”的场景,是实打实订单堆出来的红利。
当然,还有奥比中光这样的视觉模块高手,让机器人具备识别障碍物能力,把抓取成功率从78%提升到99%。这些幕后推手,不仅撑起了国产人形机器人的底气,也悄然改变着全球产业格局。
技术壁垒:国产替代进行时
不少投资者可能会问:“中国的人形机器人真有那么强吗?”答案其实藏在数据里:宇树自研关节电机扭矩密度45Nm/kg,比特斯拉高出60%;H1型号不仅会后空翻,还能6米每秒狂奔。而且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0%,这意味着即便海外断供,中国本土也可以实现自主可控。不止如此,中大力德已锁定32亿元订单,占据总成本36%。
但这里也要泼点冷水,目前爆款G1售价9.9万元,但成本却高达15万,每卖一台亏5万块钱。这种模式短期内依赖资本输血,如果不能快速实现降本增效,大规模商业化仍有待观察。此外,“蹭概念”炒作风险不容忽视,比如部分未证实合作的小票,在行情退潮时极易出现回调甚至踩踏风险。
三条赛道,有望持续受益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该如何布局才能既吃到红利,又避开雷区?结合当前市场结构,可以关注以下三条主线:
第一,看好具备核心零部件研发能力且已形成稳定供货关系的企业,例如长盛轴承、中大力德等。这类公司往往议价能力强、业绩兑现确定性高,是板块中的价值洼地。
第二,关注拥有前沿感知与AI算法优势并深度绑定下游龙头客户的平台型公司,比如奥比中光、科大讯飞等。在智能硬件渗透提速背景下,这些公司的成长空间值得期待。
第三,把握轻量化、新材料等上下游创新机会。例如金发科技通过碳纤维赋能产品降本增效;景兴纸业借助PEEK拓展应用边界,新材料领域长期空间广阔。
认知误区提醒:“只要搭上人形机器人概念就稳赚”其实是一种误判。实际上,没有核心技术积累或者没有实际业务协同,仅凭题材炒作很容易被资金抛弃。因此,对相关标的不妨多做功课,看清基本面变化再下手。
结尾思考:当你看到身边越来越多智能设备走进生活,会不会疑惑——究竟是谁在推动时代齿轮转动?是真正默默无闻搞研发的人,还是追逐风口起舞的钱袋子?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为信息分享及个人观点表达,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请注意风险,自负盈亏。
#跃见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