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篮女篮都有这毛病!内线优势变劣势,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产品展示    |      2025-08-11 08:53

男篮女篮都有这毛病!内线优势变劣势,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今晚看中国男篮打约旦,场边急得直搓手。对方内线最高也就两米出头,咱胡金秋往篮下一站,活脱脱的"移动塔",余嘉豪往旁边一搁,身高差能塞进一个拳头。按理说这是送上门的优势,结果倒好——胡金秋篮下强打被协防干扰,余嘉豪高位策应总慢半拍,大个子们抢篮板倒是积极,可一拿球就失误,不是被断就是砸框弹出。镜头扫过替补席,俩高个儿坐那儿直挠头,教练在场边比划半天,末了还是摇头换人。

这场景看着眼熟不?女篮姑娘们前阵子打韩国,不也这么憋屈过?咱内线明明有韩旭、李月汝这样的"高塔",可对手玩起小快灵,几个小个后卫满场跑,传球快得跟闪电似的,咱大个子追不上、防不住,最后只能跟着对手节奏拼三分。你说气人不?亚洲篮球圈,咱男女篮的身高优势明摆着——日本队内线最高才一米九,韩国队大前锋也就两米左右,可人家愣是把小后卫练出了超远三分,把快攻打成了艺术。反观咱们,守着"巨人"不会用,偏要跟人家拼灵活、拼外线,这不是拿自己的短处撞人家长处吗?

说白了,问题还是出在战术思路上。咱们的教练组太习惯"以大为美",总觉得高个子往篮下一站就是威胁,可现代篮球早不是"站桩吃饼"的时代了。你看约旦队,虽然没高大中锋,但他们的挡拆做得贼溜——小个控卫往内线一突,大前锋立刻上来补防,逼得咱大个子要么放投篮要么丢篮板。再看女篮打韩国那场,对方后卫总爱在三分线外做文章,咱内线协防稍慢半拍,人家就投空位。这时候要是有套针对内线的战术,比如让胡金秋多打低位背打,余嘉豪多做策应传球,或者让韩旭在高位牵制防守,把内线空间拉开,何至于被小个阵容牵着鼻子走?

我翻了翻最近几场国际比赛的录像,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咱们的大个子在训练中更多练的是单打和篮下终结,很少练挡拆后的分球、高位策应这些团队配合。就说余嘉豪,身高两米二十一,移动能力其实不错,可比赛中很少看到他从三分线外启动做掩护,更多时候是站在篮下等球。而约旦队的年轻中锋,虽然身高只有一米九八,但挡拆顺下、二次进攻这些活儿干得贼溜,把咱们的防守搅得七零八落。

女篮这边情况类似。李月汝在WNBA锻炼后,低位技术和策应能力明显提升,可回到国家队,她的很多优势被"团队需求"压缩了——教练更希望她快速完成进攻,而不是慢慢落位打背打。结果呢?面对韩国队的紧逼防守,她运两下球就被断,反而成了对手的突破口。这事儿跟咱日常生活里"捧着金饭碗要饭"有啥区别?明明手里有大本事,偏要用来干笨活。

其实解决这问题不难。就像咱老百姓过日子,家里有台大冰箱,总不能只用来冻冰块吧?得琢磨着怎么用它存新鲜蔬菜、冰镇饮料。篮球也是一样,内线优势是"大冰箱",得围绕它设计"存储方案"——多练挡拆后的分球,让内线球员成为战术支点;多打高位策应,把防守注意力从外线引到内线;甚至可以试试"双塔"配合,让两个高个子在篮下形成互补。这些招儿日本队、韩国队能用,咱们为啥不能用?

说到底,篮球是圆的,战术是死的,人是活的。守着身高优势却不会用,就像捧着金饭碗要饭——不是东西不好,是没找对使用方法。今晚这场输给约旦的比赛,与其说是球员能力问题,不如说是战术思路该升级了。什么时候咱们的教练组能放下"唯身高论",真正围绕内线球员的特点设计战术,什么时候咱们的"巨人"才能在场上真正站起来。毕竟,篮球场上最可怕的不是对手有多强,而是咱们明明手握好牌,却不知道怎么打。

就像老教练常说的:"优势不是天上掉的,是用出来的。"咱们的内线优势,该到了"用"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