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航展上,一架换装了国产涡扇-10H发动机的歼-15T舰载机,无疑是中国航空工业自信的展示。然而,当人们将目光投向量产部队时,却发现新下线的歼-15T仍在继续使用俄制的AL-31系列发动机。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让许多人简单归结为“清理库存”。
这种看法显然过于简单。中国对俄制航发的持续采购与使用,并非技术上的无奈,也不是单纯的后勤消化。这背后,是一段长达三十年、横跨海空军主力机型的装备引进史,以及由此形成的复杂技术路径、后勤体系与战斗力生成模式。AL-31这颗“外来心脏”,早已在中国的天空中,留下了一道深刻而复杂的航迹。
表面上看,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累计采购了远超1000台AL-31系列发动机,似乎家底雄厚。但实际上,这笔庞大的资产早已被不同战机的特殊需求,切割成了数个互不兼容的“小池子”。这种高度定制化的引进,虽然在当时解决了有无问题,却也为今天的全面换装埋下了伏笔。
为适配歼-10这款单发战斗机,俄方专门改进出了AL-31FN型号。它将机匣等附件从发动机上方挪到了下方,以适应歼-10紧凑的机身布局。这一改动,使得AL-31FN彻底失去了与苏-27、歼-11系列所用基础型AL-31F的通用性。前后近800台的采购量,形成了一个庞大但独立的保障体系。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歼-20的早期选型上。当时,推力高达14.5吨且具备矢量推力功能的117S发动机(随苏-35引进)已是可选项。但最终,歼-20的早期型号却选择了推力为13.5吨的99M2型。决策的关键在于,117S的红外信号特征过强,不利于隐身,且其矢量功能对于以超视距空战为主的歼-20而言,增益有限。这又一次基于实战需求的定制,划分出了一个新的型号分支。
最特殊的莫过于为海军歼-15舰载机量身打造的288台“短命F3”。为了应对航母上高盐、高湿的严酷环境,它加装了特殊的抗盐雾腐蚀涂层,并强化了结构。这使其成为一款高度特化的舰载型号,与其他所有陆基AL-31发动机都无法互换。因此,所谓的“千台库存”,实际上是几套独立的后勤系统,换装国产发动机也必须逐个攻克,而非一蹴而就。
海军舰载机对发动机的要求,远比陆基飞机严苛,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安全。AL-31海军版“短命F3”的存在,便是这种极端安全需求的产物,它用寿命换性能的取舍,深刻影响了国产航发的研发方向。
对于采用滑跃起飞的歼-15而言,发动机能否在极短时间内输出最大推力,是决定战机能否成功离舰的关键。同样,在着舰失败需要紧急复飞的瞬间,推力的响应速度也直接关系到飞行员和战机的生死。“短命F3”的核心优势,便是在2秒内达到最大推力,这为飞行员提供了宝贵的安全冗余。
然而,这种极致的性能是有代价的。为了实现快速响应,“短命F3”的寿命被压缩到了惊人的900小时,导致歼-15的发动机备份率高达1:3,后勤和成本压力巨大。这是一种不计成本保安全的无奈之举,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在成熟的国产舰载发动机问世前,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
几年前的一起坠机事故,更是为这一逻辑提供了沉痛的注脚。一架早期歼-15因发动机推力不足坠海,事后调查发现,该机使用的是普通的陆基版AL-31FNS3,其叶片因无法抵御海洋环境的腐蚀而发生故障。血的教训证明了舰载发动机特殊优化的绝对必要性,也解释了为何在涡扇-10H完成长达3000至5000小时的全部海上严苛测试前,海军宁可继续使用短命的俄制产品,也绝不冒进。
在国产航发高歌猛进的今天,存量的AL-31系列并非等待淘汰的包袱,反而成为了维持体系稳定、保障战斗力平稳过渡的“压舱石”。它的存在,为国产新型号的成熟争取了宝贵时间,也为庞大的现役机队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解放军空军中,仍有大量歼-11A、苏-30、歼-10A/B等四代机在役。这些战机在其剩余的服役寿命里,将继续使用AL-31发动机。为它们更换国产发动机,不仅经济上不划算,技术上也无必要。保留AL-31的后勤体系,是维持这支庞大机队战斗力的最务实选择。
对于歼-15T这样的新机型,暂时沿用俄制发动机,则是一种科学、稳健的换装策略。它为国产涡扇-10H的最终测试提供了缓冲期,避免将一款未经充分验证的发动机过早投入一线,从而打乱部队的训练节奏。装备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永远比一步到位更可靠。
此外,解放军围绕AL-31建立的成熟维护体系和经验丰富的地勤人员,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飞行员也早已熟悉了AL-31的性能脾气。因此,换装国产发动机,必然会采用“种子部队”先行试用,再逐步推广的模式,确保战斗力的无缝衔接。
一个无法回避的特例是24架苏-35战斗机。由于俄方不开放相关权限,且国内尚无适配的矢量推力发动机,这批飞机将在未来约20年的服役生涯中,继续使用117S发动机。它们将成为AL-31家族在中国天空的“最后守望者”。
回过头看,中国对俄制发动机的持续使用,是技术发展规律、装备体系惯性和战略稳健性共同作用的结果。AL-31的遗产,早已超越了一款装备本身,它见证了中国空军从追赶到并跑的历史,也为我们今天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随着涡扇-10H、涡扇-15等一系列国产发动机的成熟与列装,AL-31家族终将有序地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一个时代的告别,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那些关于定制化、可靠性与体系化的宝贵经验,将持续滋养着未来中国“心”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