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瞧最近《亚洲时报》那篇报道,说得有鼻子有眼,把目光全投向了欧盟最近在亚洲的那些外交动作。欧盟的外交大佬卡拉斯女士,屁颠屁颠跑去菲律宾,跟小马科斯总统会晤了一番。
这次访问,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双方宣布要搞一个“菲律宾–欧盟安全与防务对话”机制。这消息一出来,菲律宾国内有些人可就来劲了,觉得欧洲这是要来帮他们对抗中国了,心里直犯嘀咕。
可要我说,这番高调的外交姿态,骨子里那点东西,远比它表面看上去的要单薄得多。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欧盟这回到底在打什么算盘,它自己又有什么能耐,别到时候把自己的国际信誉也给搭进去了。
嘴炮震天响,拳头软绵绵
在联合记者会上,卡拉斯女士那嘴皮子可真是溜。她对中国用了“非法”、“胁迫”这些强硬词汇,大帽子一扣,声称欧盟跟菲律宾在“捍卫主权、秉持法治、维护航行自由”这些事儿上,立场那叫一个“共同”。
这话听着是挺提气,一度让人以为欧盟真要撸起袖子干点啥了。可结果呢?整个访问期间,欧盟方面压根儿没宣布任何具体的军事援助计划。连个防务合作协定,双方也都没签。
至于什么联合军事演习或者军事联络机制,更是连个影儿都没见着。这不就是一场“话术熟练的价值观演出”吗?内容远比形式单薄,那点支持姿态,更多是被解读为象征性的,根本不是什么具有现实约束力的承诺。
文章里就说了,布鲁塞尔在南海问题上搞得这么高调,就是一次“没有后劲、缺乏执行力的战略作秀”。说白了,欧盟在实际操作层面,根本就没法给菲律宾提供什么军事保护。
一盘散沙,哪来的底气
欧盟这摊子事儿,说白了,它不是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而是27个成员国凑起来的政治联盟。它内部缺乏一个统一的集体安全条约,更没有能统一调动军事力量的军力架构。
这种先天不足的结构性缺陷,让它想在遥远的印太地区搞什么统一有效的集体安全行动,简直是痴人说梦。欧盟成员国之间对华立场那叫一个分歧严重,就像一盘散沙。
德国这些国家,最看重跟中国的贸易关系。法国呢,又老强调它自己的独立自主战略。还有些东欧国家,乐呵呵地欢迎中国投资搞基建。西班牙啥的,也盼着中国企业去他们那儿设厂。
在这种多元背景下,你跟我说什么“集体反制中国”?根本不可能达成共识。这从根本上就限制了欧盟采取统一行动的能力。连家门口的乌克兰冲突,三年多了,欧盟也没敢派一支作战旅直接参战。
它对乌克兰的支援,主要就是靠经济援助和武器输送。这不就更凸显了欧盟军事行动力的结构性局限吗?更何况是远在亚洲的战场,那不是更扯淡吗?
远水救不了近火,更救不了远火
欧洲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存在,说是微乎其微都算抬举了。除了法国在新喀里多尼亚等海外领地保留了那么点可怜的驻军,其他欧洲国家,几乎就没有远程兵力投送能力。
他们甚至连一支常态化的巡逻编队都维持不住。即便法国偶尔派几艘舰艇去南海晃悠,那也通常会提前把航线公布得清清楚楚,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搞出了什么挑衅行动。
最近,英国航母舰队访问亚太的时候,也特意绕开了南海那些敏感区域。这些所谓的军事行动,说白了,根本构不成什么实质性的威慑力量。它们更多的是象征性意义,而不是什么具有现实约束力的承诺。
这些行动,与其说是欧盟在亚太地区刷存在感的表演,不如说就是给欧洲国家自己壮壮胆。欧洲国家在印太地区,既没有足够的军事存在,又缺乏远程力量投送能力,这就让它们在这个区域的任何军事姿态,都难以构成实质性威慑。
乌克兰的坑,南海的戏
法国总统马克龙那句评论,真是直白得不能再直白了,直接揭示了欧盟这场战略秀的虚幻本质。他之前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就说过:“如果美国和欧洲连乌克兰的问题都解决不了,那他们在东南亚危机中还有什么公信力?”
乌克兰战争都持续三年多了。欧盟嘴上喊着这场战争是“欧洲存亡之战”,可实际行动呢?始终没敢直接派兵。它的制裁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也表现出反反复复的犹豫不决。调解谈判,更是没取得任何成果。
这不就反映出欧盟在战略决策上,存在着深刻的犹豫和内部意见分裂吗?连面对“家门口”的战争都如此畏缩不前,欧盟又凭什么跑到南海来,帮助菲律宾对抗中国呢?
所以,卡拉斯这次的表态,在我看来,就是又一轮“外交幻想工程”。它内容空泛,情绪高涨,却缺乏任何实质性的执行能力。文章里说得好,战争的胜利,不是靠记者会或者几个形容词就能决定的。乌克兰的结局,已经把这个道理说得清清楚楚了。
结语
欧盟跟菲律宾之间的关系,说白了,就是“泛泛之交”。这场所谓的防务对话,纯粹是“政治摆拍”,根本不是一次真实的战略关系升级。
在过去几十年里,欧盟跟菲律宾的合作重心,主要都集中在发展援助、环保项目这些领域。这种互动,基本就是国际关系里的“礼仪型互动”范畴。
即便在贸易层面,欧盟跟菲律宾都还没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呢。双边贸易额,也远低于菲律宾跟中国、美国、日本这些主要贸易伙伴的体量。
更别提在防务层面了,欧盟跟菲律宾就从没举行过联合军事演习。也没向菲律宾派出过常驻军事顾问。甚至连任何情报共享或者战时联络体系,那都是天方夜谭。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的安全合作,不过是一次基于“战略焦虑”的“人设炒作”。它是欧盟在亚太地区“刷存在感的表演手段”,根本不是基于深厚互信和共同利益的真实战略升级。
欧盟在南海问题上摆出的姿态,真是把它的“言语巨人,行动侏儒”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空泛的承诺,不仅无法有效支持它的伙伴,反倒可能进一步侵蚀它自己的国际信誉。
国际社会和相关国家,真得警惕这种缺乏实质支撑的外交表态。与其被那些情绪化和象征性的“外交幻想工程”给忽悠了,不如回归到基于实际能力和共同利益的务实合作上来。
乌克兰的教训再次警示我们,战争不是靠记者会打赢的,也不是靠几个形容词赢的。过度依赖口头承诺,最终可能面临的,就是现实的残酷。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