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记,石碾弹痕间,50余万川人筑起抗战“空中生命线”

 产品展示    |      2025-08-29 00:24

说起成都太平寺机场这块地方,要不是那六吨重的石碾还杵在那儿,估计很多人都想不到,这里曾是抗战“空中生命线”的起点。别看现在青草连天,旧地堡上苔藓厚得都快能养鱼,当年可是烽火连天,人声鼎沸,一群“蚂蚁”似的四川民众,硬是靠人力、用麻绳拖石碾,压出了能让轰炸机起降的跑道。

时间往回拉到1939年,国民政府一拍脑门,决定要在成都周边的太平寺、双流、温江、新津等地建机场,给抗战空军加油打气。尤其太平洋战争开打后,美国人也加入了战局,装备、飞机一起送过来,中美“友谊的小船”就在川西平原的机场群里扬帆启航。没有压路机也没啥机械,修机场全靠成都市民奇招百出。50多万人自带锄头、扁担、箩筐,老老少少下河捞鹅卵石,男人凿石修路,老人孩子敲碎石料,几百人合力拖着石碾压路,腿脚都踩麻了。

按四川省民俗专家刘孝昌说法,当年压路的石碾高一点一米多,长一米五,重到六吨多。石碾像是守护主阵地的老将,静静地趴在四川省航空运动学校里。刘老师亲眼见过这玩意儿,还查了文献,说当年军用地堡、半地下掩体也还在,专门用来防日军轰炸,绝对是机场安全的兜底法宝。你要问修机场到底有多费劲?太平寺机场上差不多就有一万人干活,大家昼夜赶工,不分昼夜地抡石头,压地面,铺跑道。每条轰炸机跑道得用十万立方米以上的石料,光挖土方就能堆座小山。

那石料都哪儿来的?全靠川西农民凭家传手艺肩挑背扛捞回来的鹅卵石,敲碎后用扁担箩筐运到机场。不是说只有大人出力,十二三岁的娃娃也得上阵,小手小脚地帮着打弄石头。想让重磅轰炸机在水泥路上安全起降,没点厚度不行,民工们硬是在零度风里挖土、砼实,一米厚的跑道才铺出来。至于水泥什么的,都得靠美国空运来,国家钢产量只有十万吨,钢筋还是驼峰航线飞进中国的。

说起那个年代的修机场,流沙河先生也算是见证者之一。他那会儿还是十几岁的娃娃,金堂县城排队走到广汉三水镇,每天和大人一样扛锄头,跟其他娃娃吃糙米饭、喝红色米汤,连油海椒都舍不得加。十万人修广汉机场,大家伙没准儿都像蚂蚁一样黑压压一大片,齐心协力只想着:再不出力,国家就要亡了。流沙河后来回忆,自己这辈子能算“伟大”的事,也就是修机场那一段。

民众修机场这劲头,大概就是中国人逢难不乱,众志成城的写照。没有机械设备,全靠肩膀铁脚板,麻绳草鞋一拖,硬是把成吨石碾滚了一遍又一遍。整个跑道铺好后,轰炸机起飞降落无压力,亚洲都找不到比成都这机场更结实的了。

机场旁那几个地堡也是亮点,半埋地下,钢筋水泥浇筑,瞭望孔加长条机枪洞,原本是为了看远处的敌机,架对空炮守飞行员安全。据说那钢筋水泥也得靠美国空运走驼峰路线进来,国内缺钢材,自家造不出来。如今地堡上长满了青苔,但傲然不倒,坚固得像铁疙瘩似的。刘孝昌说,地堡搭配跑道,就是抗战机场的灵魂安保。

到了1944年,抗战吃紧,中美商量好,一年内要在成都区域造五个轰炸机机场。局势变化得快,五个月内就得赶出四个机场,直接为美国B-29轰炸日本本土搞后勤。整个工程叫“特种工程”,不费吹灰之力的事人人有份,成都、华阳、简阳、双流、新津、邛崃、广汉,两县二十九个区县,五十万人齐上阵。据《四川统一年鉴》,光太平寺机场就聚了一万人,各地石匠、农民,甚至娃娃都来凑热闹。

四个轰炸机机场交付时,正值1944年5月,接着6月16日,美军B-29重型轰炸机大队从成都出发,首次轰炸日本九州八幡钢铁基地。成吨炸弹,把日本打了个措手不及。这也算是中国民众卷袖子的力量,把“空中生命线”稳稳地压在了家门口。

八十年过去了,当年修机场的人们如今大多归于尘土,老一辈的故事也随着流水逝去。石碾地堡还在,却像历史的注脚,不动声色地诉说着那一段紧张、热血的岁月。现在的机场周边,午后阳光下树影斑驳,偶尔有人驻足,也就感慨几句“往事不可追”。那一场全民参与的修路战,家国天下、小我融于大我,哪天想起来,还真是“川江号子”响彻天地的那种刚劲。

历史已经翻到新的一页,但那石碾的印记还深深刻在土地里。每回问起这段故事,总有人说,正是那份不起眼的坚韧和团结,在风雨如晦的年代撑起了希望的重量。那个六吨重的石碾现在安安静静地躺着,偶尔有参观者路过,可能只觉得是块大石头。其实它见证过生死,压过泪水和汗水,也是成都人心头一道再难磨灭的印。

过去的苟且、苦难、繁忙和拼搏,就是今天的和平和宁静的底色。三两落叶铺在石碾前,无声地致敬曾经所有为国出力的小人物——这,就是坚强的中国。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