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话像是一道闷雷,把乌克兰在美国地缘棋局上的位置暴露得赤裸而彻底。他那句“我们在乌克兰冲突里赚钱,因为他们买我们的军火”,只用了几秒钟,就掀开了乌克兰与美欧之间台面下的交易结构。从他嘴里说出来,这不是外交辞令,更像是一次残酷的清算。他坦白得过分,甚至不加掩饰地提到,美国自己没花多少冤枉钱,都是让北约出头。而基辅,没有掉队的权利,也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他们赖以倚仗的金主,随时可能撤身抽腿。
时间回到今年初,时局一点点发烫。特朗普重返白宫后,风头逆转,美国人对于乌克兰的热情骤然降温。新国防部长海格赛斯在北约会议上明说:乌克兰恢复2014年边界,这事儿根本就不现实。这种表态,含糊里带着明牌,几乎是公开承认了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和乌东四州的实际统治。至于乌克兰期盼已久的北约东门,特朗普团队干脆封上:“能不能入北约不该成为讨价还价的条件。”美方连安全保障这块也推脱,摆出一副“你们欧洲自己看着办吧”的架势。表面的同盟,实则分道扬镳,一刀两断的可能性只是早晚的问题。
其实在救助乌克兰这件事上,特朗普的算盘清楚且直接:没有好处、没必要硬抗。他上台后,美乌关系摩擦不断。2月底,泽连斯基还奔赴白宫求助,二人隔桌争辩,谁都不肯松口。特朗普团队提出要乌克兰拿关键矿产“折抵”军援,将5,000亿美元的账本甩给泽连斯基。讽刺的是,三年多美援总额不过一千亿美元,乌克兰硬是被当成矿场来清算。数轮博弈后,终于在4月末签下一纸矿产协议,设立美乌重建投资基金,一半对一半,看似合作,其实是索取与妥协的极致中和。
援助机制也悄然生变。美国现在不愿再做冤大头,洁净利落地换了路数。最新一招叫“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PURL),允许北约其它国家出钱,从美国货仓里采购或转运武器给乌克兰,省去了层层官僚流程。这种设计很像冷战时期的军火分销,一边既保证了美国军工业的订单稳如磐石,一边灵活将风险和成本甩给欧洲。8月初,首批“欧洲买单”的美制武器正通过这个机制分批运到基辅,10亿美元的装备里,包括了“爱国者”和“海马斯”。
泽连斯基陷入困局。他实际的总统任期去年5月就该结束,此刻完全仰赖战时状态维系政权。只要他一投降,总统头衔瞬间失效,随时被指控为战争罪犯,恐怕会步米洛舍维奇那样的后尘,被押往国际法庭。但是如果咬牙再拖,无非是把战败的时刻往后拖一段时间。任何亲俄的割地谈判都意味着羞辱与失去国家尊严,那些被割让出去的地区,很可能永远回不来。
其实欧洲早就绑在这辆战车上,2022年至2024年,硬是掏出了1,320亿欧元。对他们来说,乌克兰不仅仅是“兄弟之邦”,更像是欧洲东部的肉盾。若乌克兰崩盘,俄罗斯的装甲力量有可能很快压到波兰、斯洛伐克边境,东西欧之间那点不安也将全面爆发。能源则是另一个隐痛。乌克兰一旦倒向俄罗斯,欧洲在天然气谈判桌上的话语权将荡然无存,那些战略储备和煤气分流的折中方案统统变得毫无意义。
而俄罗斯的立场始终冷静,而充满算计。普京嘴上不拒绝谈判,却对乌克兰的惨状表现出极大的耐心。有分析指出,莫斯科也并不急于接管整个乌克兰,那意味着要接盘一块烂摊子――4,000多万人的生活、救治、基础设施重建、就业安置,即便对能源大国的俄罗斯来说也是沉重负担。而且,乌克兰西部那三千多万亲西方民众,根本不可能心悦诚服地转向俄罗斯。他们会成为无法消化的变量,时刻潜伏着次生风险。
值得玩味的是,北约承诺PURL机制下的总援助,将在10月逼近36亿美元。大量的军火穿越边境,但没有任何一种武器能够确保基辅的合法性或逆转政治命运。泽连斯基每一天都像踩在钢丝上,与其说是总统,不如说是一个被时间和现实慢慢吞噬掉的象征。一个原本为了自由和安全蓄满期待的国度,现在只剩下权宜和拖延。风从东边吹过来,基辅河转弯,士兵带着疲惫的背影撤离家园,办公室里那些协议和名单依然在流转。无论胜负,生活总归还得继续,那些一夜之间封存的希望,也许哪天还会再被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