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是玩真的还是在做秀?战略威慑与默契退让如何平衡?中美双方在南海的水下博弈究竟走向何方?
9月23日,美海军俄亥俄号核潜艇高调停靠菲律宾苏比克湾,引发各界关注。这艘"水下武器库"能携带154枚战斧巡航导弹,射程高达1600公里,足以覆盖南海岛礁和中国东南沿海区域。
说来也巧。
这次访问恰好发生在中菲黄岩岛对峙和中国福建航母完成电磁弹射试验后不到一周。美国选择这个时间点派潜艇来"站台",意图不言自明。
苏比克湾对美军意义非凡。冷战时期,这里是美军在亚太最大的海军基地之一,1992年因苏联解体而关闭。如今,美军正试图重演历史。
2025年以来,已有四艘美国核潜艇轮番访问这个港口。五角大楼还计划在此建设占地3.3万平方米的武器库,预置导弹和无人潜航器。从临时访问到长期驻扎,美军野心昭然若揭。
然而有趣的是,当俄亥俄号离开苏比克湾进入南海后,它没有选择潜艇最基本的隐蔽战术——潜航,而是大摇大摆地在海面上行驶。
一览无余。
中国的"女娲星座"商业卫星迅速锁定了目标。从发现到定位,仅用12分钟。卫星拍摄的高清图像显示,这艘庞然大物就像是刻意摆姿势等人拍照。
我认为,美军这一反常举动绝非偶然。
154枚导弹不是小数目。如果俄亥俄号真想搞突然袭击,它绝不会主动暴露行踪。显而易见,五角大楼一方面想通过派遣"水下航母"展示肌肉,安抚越发焦虑的菲律宾盟友;另一方面又通过"明目张胆"的水面航行,向中国释放无意冲突的信号。
中国的反应同样耐人寻味。国防部发言人在记者会上对此事只字未提。然而,水下的动作却相当积极。
就在俄亥俄号现身两天后,中国在南海测试了全球最大无人潜艇"HSU100"。这款50吨级"水下猎手"搭载了能识别潜艇声纹特征的合成孔径声呐,续航能力达数周。
中国的南海"水下长城"早已形成。
量子磁力仪能探测到皮特斯拉级的微弱磁场变化,足以捕捉核潜艇留下的尾流。智能水雷、空潜-200反潜机、054B护卫舰构成了四层防御网络。据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报告,这套系统使美军核潜艇在南海的生存率从五年前的68%降至今年的32%。
透明的战场。
这与2010年相比形成鲜明对比。当年三艘美军俄亥俄级核潜艇在南海同时上浮时,中国几乎毫无察觉。而如今,美军潜艇的一举一动都在中方的监视之下。
美军此次行动的政治意涵也值得玩味。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在俄亥俄号访问后第三天就公开表态,"不允许苏比克湾成为美军作战基地"。菲国内反对党更是批评政府将国家卷入大国博弈。
马科斯还取消了原定于10月的美菲"肩并肩"军演部分科目,显然是在两大国之间寻找平衡点。
水下核力量对比同样引人瞩目。中国094型核潜艇目前在南海常驻6艘,每艘携带12枚射程达1.2万公里的巨浪-3导弹。这一部署与美军形成了某种"水下核均势"。
《简氏防务周刊》最新评论称,"南海正从美军'隐蔽战场'变为中美'透明博弈区'"。这句话道出了实质。
技术代差在缩小。
中国的无侦-9"神雕"无人机拥有45米翼展和40小时续航能力,与卫星构成协同侦察体系。这些装备的部署表明,中国在反潜和侦察领域已接近美军水平。
回到俄亥俄号事件本身。我觉得,五角大楼在南海的行动越来越像一场精心设计的舞台剧。演员们表面上剑拔弩张,背地里却在遵循某种不成文的规则。
美军在大西洋试射四枚三叉戟2导弹,而非在更近的太平洋,也是类似逻辑。展示威慑能力的同时,尽量减少误判风险。
截至9月27日,俄亥俄号仍停靠在苏比克湾,中国海警船则在黄岩岛保持常态化巡逻。表面上看,一切如常。但水面之下的暗流涌动远未结束。
南海之争,既是军事博弈,也是技术竞争。当卫星能精准捕捉核潜艇,当量子传感器能探测水下磁场,当无人系统能执行长时间监视任务,战场透明度将彻底改变军事决策的逻辑。
你觉得,在这个越来越透明的战场上,中美两国会保持克制,还是加速军备竞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