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地铁最近又上了热搜,你能猜到原因吗?
票价涨了,客流却降了。
就这,官方还在讨论“动态调价机制”,一副“我们有大招”的样子,但结果呢?
数据啪啪打脸:今年4月,客流量直接少了近94万人次,5月有劳动节和端午节撑场子,结果降幅更大了。
这就像你花钱买了个更高档的网红奶茶,喝一口发现还不如楼下2块钱的豆浆好喝。
谁还愿意掏钱?
先不急着替昆明地铁操心,咱们回头看看它的“前世今生”。
13年前,昆明地铁开通了第一条线,当时规划的“米字型轨道网”,听起来很美——南北纵横,东西贯通,整个昆明都要被地铁网兜住。
但现实是,兜起来的不是便利,而是一堆麻烦。
换乘麻烦、线路绕远、建设还慢得像蜗牛爬。
你能信吗?
1号线二期,7.6公里的路,2016年动工到现在还没修完;2号线二期,14公里多,十几年过去了,连通车的影子都没见着。
就这效率,昆明市民出门只能继续和共享单车、公交挤来挤去。
而且,别以为规划的问题只是“慢”。
“米字型”听着气派,但它的骨子里是点到点的线性发展,适合做高铁,不适合缓解城市交通。
昆明老百姓的需求很简单:少折腾、快到达。
但实际呢?
从家到地铁站,你得骑车或者坐公交;到了地铁站,线路设计得跟绕口令似的,换乘费劲得很。
结果就是,大家宁愿多花点时间坐公交,也不想折腾着坐地铁。
说到这儿,咱就得聊聊票价问题了。
今年4月的“动态调价机制”,说得云里雾里,但大家都明白,就是涨价了。
一涨价,客流立马降,4月少了3.6%,5月又扩大到4.1%。
这事儿吧,看似“涨价亏了点客流”,实则是把市民的耐心逼到临界点。
地铁本来就不方便,票价还贵,谁会没事找不痛快?
不过,昆明地铁的事儿也不是全无解药。
首先,加快建设速度,特别是1号线二期和2号线二期,这两条线要是能通车,整个地铁网络就能成环,客流强度自然上来。
其次,线路规划得接地气点,人家五号线没法往斗南延伸,那就盯着能连成网的线路建。
再比如七号线,这条线经过人口密度大的广福路,赶紧批、赶紧建,别再拖拖拉拉。
还有一个办法是参考别的城市,搞“地铁+商业”的TOD模式。
简单说,就是在地铁站边上盖点商场、写字楼,让大家出了地铁就能买菜、上班、回家。
再加上地铁站点地下空间的开发,比如开点便利店、小吃铺,既方便了乘客,也能多赚点外快。
这样一来,地铁不只是交通工具,还能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最后,票价也得改。
短距离便宜点,吸引日常通勤的市民;长距离可以适当提价,覆盖成本。
别再搞那些“看起来很美”的调价机制,老百姓又不是看不懂。
说白了,昆明地铁的问题,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一个字:慢。
慢规划,慢建设,慢反应。
可惜的是,城市发展可不等人。
如果再不提速,昆明地铁怕是要彻底沦为“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