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数量论与非货币数量论的联系和区别(其中一点)……

 产品展示    |      2025-07-18 17:27

货币数量论与非货币数量论的联系和区别(其中一点)休谟提出这样假设“英国货币量的五分之四在一夜之间消失了,就货币量的情况来看,如同倒退到哈里王朝和爱德华王朝时期一样,那么结果又会怎么样呢?一切劳动力和商品的价格难道不会同比例下降?各种物品的售价难道不会像在那两个王朝时期一样便宜?”货币数量论观点简化说就是当货币成本增加或减少时候,商品的价格也会等比例变化。商品是财富,金属本身也是财富,作为货币时候,是货币表示商品财富,而纸币本身只是财富的符号代表,本身不一定具有财富。假设一种模型,所有商品用一种商品表示例如商品A,那么财富总量就是(x)A商品,货币总量(y),那么:A商品=(y)金属货币 ——公式(1)如果金属货币增加一倍那么就变成A商品=2(y)金属货币 ——公式(2)n倍就是A商品=n(y)金属货币——公式(3)消失或减少同样原理。金属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这样当用金属作为货币时候,货币与商品的总量是2y金属货币,而用纸币表示货币时候,商品与纸币的总量不一定是2y货币,而可能还只是y量货币财富,这是两种货币的不同。纸币只是货币符合,是一种信用。货币数量论正确吗?一直以来争论不断,非货币数量论者认为并非如此,从凯恩斯的货币不同用途以及产生流通性陷阱到现在许多学者认为货币具有边际效用,也是说货币可能储存起来而不是全部用来消费,这样就会产生不同的边际效用,因此不一定是货币数量论认为的那样成比例增减。那么到底谁是谁非,一直以来多数学者不断在两种理论中跳转,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可是为什么不尝试把两者融合到一起呢?无意中反转斟酌,忽然发现可以尝试把公式做些变动,当时也不知道有没有作用。公式(1)(2)把左边移到右边变成:(y)金属货币-(x)A商品=0——公式32(y)金属货币-(x)A商品=0——公式4.两种货币观点在公式4看来就是成立与不成立,一个是等于零,一个是等于其它量不等于零,那么怎么理解呢?2(y)金属货币-(x)A商品=m,m代表一个不是零的量。——公式5.首先公式1为什么会相等呢?相等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呢?如果加入价值概念那么就更好理解了。商品具有价值,那么左边表示x量商品A的总价值量,右边表示y量货币的价值总量。那么比较1,2两个公式得出货币数量论看来货币的前后价值是变化的,由于左边不变,那么等式成立说明货币的价值必须等比例改变,这样才能保持等式成立。当商品也增加一倍时候即(2x)A商品=2(y)金属货币 时候,货币与商品的价值比例再次与原来等同。公式2是从考察一个经济体的整体角度进行考察得出的结论,是从整体没有内部划分的角度,没有区分内部的交换双方。当货币是金属货币时候,本身就是一种财富,不是财富的符号,本身具有价值。当进入研究整体的内部分析时候,不论站在交换的哪一方考察都存在与整体分析得出一样或不一样的可能。从公式2在货币一方看来,自身由于变化而提高金属产量,此时相当于把货币还原成一种商品,根据的是货币本身是商品的一种即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来考察,货币的改变与商品交换者无关,因此如果按照公式1进行交换,对于商品交换者来说也是能够得到认可的,因为商品数量不变,生产不变,所以从边际效用还是劳动价值看来都是价值不变,所以能够保存原来比例进行交换。而金属持有者存在接受这种交换可能,那么货币购买力就增加一倍,此时货币价值不变。不过货币持有者发现则要想购买更多商品则不可能,只能把货币留存到下一次交换。但是如果降低货币购买力,以更多货币购买商品时候则同一时期能够交换更多商品,那么就会出现大于y小于2y交换同样商品的出现,即货币购买力略有下降但不是完全比例下降。即此时公式5成立。商品等财富与货币的变化,可以有财富变化引起的,可以由货币变化引起的,当然复杂情形下就是两种情形都具有。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