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为何不结盟抗美?历史的教训血淋淋,俄只可合作不可结盟

 新闻动态    |      2025-07-29 08:19

现在单极霸权越来越站不住脚,多极化倒是越走越快,大国之间的关系也该换个新路子——“结伴不结盟”成了新范式,中俄这么做就是个明白例子,说白了就是要打破以前那种霸权说了算的老逻辑。

中俄三次结盟的历史教训

回顾历史上中俄之间的几次结盟,教训其实挺深刻的。

1896年的《中俄密约》就是个例子,当时说是为了共同对抗日本,但实际上沙俄借机把东北的铁路权、驻军权都拿到手,等于把东北变成了他们的势力范围,大清王朝的主权被严重侵犯。

再看1945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国民政府为了让苏联出兵打日本,被迫承认外蒙古独立,还把旅顺港、中长铁路的权益让给苏联,这都是结盟付出的沉重代价。

到了1950年代后期,中苏之间因为长波电台、联合舰队这些问题吵得不可开交,赫鲁晓夫突然撤走全部专家、撕毁几百个合作协议。

两国从盟友变成了在边境陈兵百万的对手,最后甚至在珍宝岛爆发了武装冲突,传统军事同盟那种捆绑式的关系,说到底还是会让国家主权受到损害,利益也难免被牺牲。

所以现在中俄搞的“结伴不结盟”,跟以前那些军事同盟完全不是一回事。

木叔注意到,核心就是两条:自己的主权攥在自己手里,谁也别想让对方让渡核心利益;合作呢,能互利就一起干,谈不拢也不勉强,不像北约那样签了条约就得绑死。

不搞军事上的联合指挥、基地共享那套捆绑,经济科技文化这些领域,有合适的项目就合作,都是自愿的,不搞谁依附谁。

能源金融突破瓦解美元霸权

现在中俄在能源和金融领域的合作,其实就是在一点点拆美元霸权的台。

就拿油气贸易来说,以前都得用美元结算,现在中俄之间用本币结算的比例越来越高,2023年差不多到了40%,等于直接绕开了美元这道坎。

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卖到中国,收人民币;中国的商品卖到俄罗斯,收卢布,双方账本上美元的影子越来越淡。

还有西伯利亚力量管道,这条从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到中国东北的天然气管道,2025年输气量就要提到380亿立方米,每年能给中国送来大量清洁能源,俄罗斯也能靠这个稳定赚钱。

这种长期合作,不仅让能源供应更稳,还把两国经济绑得更紧,美元想从中作梗都难。

2023年中俄贸易额到了2448亿美元,比前些年涨了不少,这里面能源贸易占大头,本币结算又占了四成,等于这么多钱都没经过美元体系。

俄罗斯卖能源拿到人民币,可以直接买中国的汽车、机械、电子产品;中国企业收了卢布,也能在俄罗斯投资建厂,这种循环下来,美元的垄断地位自然就被削弱了。

不光能源,科技领域也有不少动作,双方一边合作搞大项目,一边自己也在关键技术上使劲。

中俄在科技领域也是这么个路数——一边合作搞大项目,一边自己也在关键技术上使劲。

就像联合搞CR929大飞机,双方都出技术、出资金,想打破欧美在大飞机领域的垄断;一起建月球科研站,从探测器到月球基地设计都有合作。

但关键技术上谁也不指望对方,像5G芯片这种核心领域,华为被美国卡脖子后自己埋头搞研发,现在不也突破了不少技术封锁嘛。

就是不想在科技上被人拿捏,合作归合作,自己的本事不能丢,免得以后再吃“卡脖子”的亏。

这种做法其实给其他国家打了个样:不用非得选边站队,跟不同的大国都能合作。

就像沙特,一边从俄罗斯买武器,一边让中国企业去建NEOM未来城,两边的好处都想捞;

印度也是,虽然跟着美国搞那个“四方安全对话”,但俄罗斯的便宜石油照样买,2023年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量比以前翻了好几倍,管西方怎么说呢。

迈向多元共存国际秩序

中俄这么搞“结伴不结盟”,不光自己顶住了西方一轮又一轮的制裁压力,更重要的是把“非敌即友”那套冷战老脑筋给打破了。

以前国家之间要么结盟站队,要么互相提防,现在看,大国关系也能有新活法——不搞军事捆绑,不牺牲主权,该合作的地方好好合作,核心利益各管各的。

这种路子不光中俄能用,其他国家也能照着学,以后世界可能就不是你站哪边我站哪边的阵营对抗,而是大家各找各的合作伙伴,一起在多极化里找自己的位置,多元共存嘛,本来就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