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华态度矛盾:一边施压一边偷师中国电车?

 新闻动态    |      2025-08-04 11:20

【引言】

欧洲人一边骂中国电动车“倾销”,一边偷偷找中国企业合作,这事儿是不是挺魔幻?冯德莱恩刚在峰会上对中国放狠话,转头德国大众就和小鹏汽车签了技术协议,奥迪拉着上汽搞电动轿车——欧盟的“精神分裂”都快写成连续剧了。更讽刺的是,瑞典电动车公司老板亲口承认:“我们高估了自己,低估了中国。”明明离不开中国技术,为啥非要摆出一副“嫌弃脸”?这场中欧博弈的戏码,到底谁在打谁的脸?

【正文】

冯德莱恩带着“最后通牒”来北京那天,布鲁塞尔的气候大概和她的脸色一样阴晴不定。她要求中国“远离俄罗斯”,还要解决所谓“产能过剩”,结果峰会草草收场,连份像样的联合声明都没憋出来。可就在同一天,欧洲车企的后院悄悄起火——德国《商报》爆料,宝马沈阳工厂的机器人生产线效率比慕尼黑老家高出30%,而法国雷诺的高管正组团在宁德时代总部“取经”。

这种“嘴上制裁,身体合作”的戏码,早被数据扒得底裤都不剩。2023年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占率冲到18%,欧盟反手祭出38%关税大棒,可转头就发现:自家车企的电池八成靠中国供应。比利时港口堆积如山的比亚迪新车,贴个“本地组装”标签就能绕开制裁——欧洲海关自己都看不下去。更打脸的是,大众集团前CEO迪斯公开吐槽:“没有中国供应链,我们的工厂撑不过三个月。”

深扒这场闹剧的根源,得从欧洲的“工业焦虑症”说起。当中国电车用800伏高压平台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时,欧洲人还在为EA888发动机的排放标准吵得面红耳赤。美国有特斯拉,日本有固态电池技术,欧盟却卡在燃油车遗产里动弹不得。意大利交通部长私下抱怨:“我们连充电桩数量都被中国县城碾压。”这种技术代差,让欧盟的制裁更像是对着镜子挥拳。

地缘政治的耳光来得更响。俄乌冲突一炮轰飞欧洲能源安全,石油价格坐过山车,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被迫把生产线往中国搬。这时候再端着“高附加值产业链”的架子,纯属自欺欺人。法国经济部长勒梅尔说得直白:“拒绝中国电池,等于让雷诺工人明天就失业。”连冯德莱恩老家比利时的沃尔沃工厂,用的都是吉利提供的三电系统——所谓“脱钩”,不过是政客们的童话故事。

中欧这场博弈最荒诞的,是连剧本都写歪了。一边是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高喊“减少对华依赖”,一边是空客CEO傅里在北京签下200亿美元大单。欧洲议会刚通过涉台议案,西班牙电网就紧急采购中国特高压设备。这种精分操作,连《费加罗报》都嘲讽:“欧盟正在练习左右互搏术。”

【结语】

当德国工人用中国机床制造“欧洲血统”的电动车时,冯德莱恩们该醒醒了——技术不分意识形态,市场只认真金白银。中欧这盘棋,执黑执白不重要,关键是别把自己下成棋盘。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