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井甘泉到人生智慧:为什么吃水不能忘记挖井人?

 新闻动态    |      2025-08-07 05:20

清晨的水担撩钩声伴随着鸡鸣唤醒沉睡的村庄,村民们挑着一担又一担的井水开始了一天的生活。这画面在不少人记忆中依然鲜活,就像歙县古井旁的石阶,被一代代人的双脚磨得光滑发亮。那些看似普通的古井,不仅滋养了一方百姓,更承载着中华文明最朴素的处世哲学——吃水不忘挖井人。

古井滋养的不只是身体,更是精神

徽州古井如同一位沉默的智者,见证着市井百态与人间温情。斗山街上的大方井在洪水来袭时成为救命水源,蛤蟆井边忙碌的身影绘制出和谐共生的画卷。这些井水冬暖夏凉,夏天喝一口如同吃棒冰般畅快,冬天洗濯时手暖心更暖。但古井给予我们的远不止于此,那井台上"日"字形的长条石提醒着我们:每天的日子都是从这口井开始的,平淡中蕴含着永恒。

古人凿井而饮,不仅解决了生存需求,更塑造了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文化基因。歙县各村各寨的古井,单眼的、双眼的、三眼的,或方或圆,每一口都是一个微型的社会课堂,教导人们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些古井见证了邻里互助的温暖场景,也记录下个人成长的点点滴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平凡的奉献者才是社会的基石

毛主席带领乡亲们挖井的故事流传至今,石碑上"时刻想念毛主席"的题字不仅表达感激,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言,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在我们生活中,正是环卫工人手中冰冷的扫帚、农民弯腰耕作的背影、教师深夜批改作业的灯光,构筑了社会运转的基础。

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往往让我们忽视了这些平凡的付出。当自来水取代古井成为主要水源,我们很容易忘记水源从何而来;当便利的生活成为常态,我们也容易忽略这些便利背后无数人的劳动。那位寒冬清晨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人,那些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的农民,那些在讲台上默默奉献的教师——他们才是真正的"挖井人"。

感恩是一种文明的传承

感恩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文明得以延续的内在动力。古井文化教会我们在得到的同时也要思考给予,在使用的同时也要铭记创造。歙县的古井静静地见证着这种文明的传递:从母亲唤醒孩子去挑水的清晨,到邻里共汲一井水的和谐场面,再到危难时刻井水解救燃眉之急的集体记忆。

这种感恩精神既指向历史,也面向未来。记住挖井人,不仅是回顾过去的善举,更是为了激励自己成为未来的"挖井人"。当我们从他人那里得到帮助时,最好的回报方式不是停留在口头感谢,而是通过自身的成长与奉献,将这善意继续传递下去。就像歙县古井中的水,取之不尽却又循环往复,形成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

古井依旧,世事变迁。或许我们已不再需要每天去井边挑水,但"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智慧永远不过时。在享受现代便利的同时,让我们时时回望那些为我们创造便利的人们;在汲取消费的同时,也要思考自己能为后人留下什么。一口古井可以滋养几代人,一种精神能够照亮千年文明,这正是"饮水思源"留给我们的永恒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