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能绕地球飞行大半圈、携带核弹头的巡航导弹,此刻正在俄罗斯北极基地进入发射倒计时。
而48小时后,普京与特朗普将在距此仅2000公里的阿拉斯加隔海相望——这是巧合,还是赤裸裸的核威慑?
2025年8月12日,俄罗斯北冰洋新地岛试验场突然划出4万平方公里的禁飞区,两架伊尔-76核材料运输机降落在罗加切沃机场。
四艘观测船驶向巴伦支海预定位置,地面雷达和核辐射监测设备全部启动。北约情报显示,俄军即将试射“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这是自2023年11月坠毁后的首次全射程试验。
美国空军紧急出动WC-135R“永恒凤凰”核侦察机飞往巴伦支海,丹麦F-16战机进驻冰岛基地,北美防空司令部将警戒级别升至DEFCON4-High。
所有动作指向同一目标:追踪一枚可能携带放射性尘埃的“飞行切尔诺贝利”。
这枚12米长的导弹,核心是一台功率766千瓦的微型核反应堆。它吸入空气后经反应堆加热,喷射高温气流推动飞行,理论射程超2.5万公里。
足以从莫斯科起飞,绕南极一圈再扑向美国西海岸。更致命的是,它能以50-100米超低空贴地飞行,避开雷达探测,并在空中巡航数月,随时接受指令攻击。
2023年普京亲口证实,导弹搭载25万吨当量核弹头,采用“惯性导航+卫星修正+地形匹配”复合制导,精度达2米级。
美军承认现有反导系统对其束手无策:击落它会引发核污染,放任则可能遭毁灭打击。
“海燕”的研发堪称灾难:2019年8月,北德文斯克试验场爆炸,放射性碘-131泄漏,5名科学家死亡,450名居民紧急疏散。俄原子能机构隐晦承认“测试同位素动力源失败”;
2023年11月,第五次试射仅持续2分钟,残骸坠入巴伦支海,辐射监测器警报长鸣;
13次试射中仅2次部分成功,最长飞行记录仅35公里。挪威情报部门多次警告:俄方在玩“放射性轮盘赌”。
直到2025年7月,卫星照片捕捉到新地岛新建的60米加固发射架,美情报机构评估“海燕”已进入工程验收阶段,但必须完成≥5000公里全射程测试才能服役。
选择8月15日阿拉斯加峰会前试射,俄方意图赤裸裸:地理震慑,新地岛与阿拉斯加隔白令海峡相望,导弹轨迹可直插北美防空盲区;
历史隐喻,阿拉斯加原是沙俄领土,1867年被美国720万美元购得。普京借领土记忆暗示“交易可能重演”;
战场联动,会晤前一周,俄军攻占恰索夫亚尔镇,在顿涅茨克重创乌军。外交谈判与军事推进同步施压。
特朗普的异常反应印证了威慑效果:他破例同意在美领土会见普京,甚至通话时“耐心倾听数小时”,一反常态。
“海燕”最令西方恐惧的并非精准打击,而是不可控的核污染风险。其反应堆未配备完善辐射屏蔽层,飞行中持续喷射放射性微粒。
北约模拟显示,若导弹在北极坠毁,放射性尘埃将随气流飘向北冰洋;若在欧洲大陆出事,可能污染10万平方公里土地。
俄军对此心知肚明。所有试射均远离俄乌战场,仅作为战略威慑工具。正如俄军事专家列昂科夫的狂言:“它能把侵略国炸回石器时代!”
面对“无法拦截”的导弹,多国启动应急方案:美国将海基SBX-1雷达调往北极,加速研发2027年部署的滑翔段拦截器(GPI);
欧洲法意联合开发SAMP/TNG防空系统,雷达扫描半径扩至350公里,试图捕捉低空目标;
中国外交部罕见发声,呼吁“避免加剧战略误判”,重申“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
但现实残酷,当俄军在新地岛按下发射钮,警报响起时,人类拥有的反应时间可能只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