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文旅最近的“操作”,说实话,和东北的冬天一样,冷不丁给你来一记透心凉。宣传片一上线,评论区一秒沦陷,气氛比锅包肉还酸爽。你要说这互联网的嘴,真是比大雪还密集。有人冲着镜头开怼:“咋还是直播间素材?你们没新货了吗?”你看那气势,像极了老爸盯着小孩写寒假作业——恨铁不成钢,恨不得自己下场。
其实宇辉本人吧,估计正在雪地里研究哪家烤冷面更正宗,压根儿没空理这些“仪式感”的事。倒是文旅部门被网友追着跑,前脚刚道歉,后脚又得补拍,忙得跟锅里的鱼丸似的,刚浮上来又被按下去。宣传片不就是个引子,真没想到能搅出这么大一锅粥。浙江、甘肃那边仪式感一流,黑龙江这回被网友拿着放大镜对比,啥都要新鲜出炉,“复制粘贴”仿佛成了原罪。
要说现在的网友,一边说“要理性”,一边嘴角疯狂上扬,评论区里段子手扎堆。有人一本正经分析流程,有人两句话把场面拉回东北网红小品现场。文旅的公关小哥据说都练出了“读心术”,光靠评论区就知道下一个热点在哪儿。宣传片翻车,没准能带动本地冷饮销量,东北人看了都直呼内行。
说起来,黑龙江宣传片的事其实已经不算新鲜事。只要有大V带队,地方文旅就得变着花样“整活”。董宇辉走哪儿,流量跟到哪儿。你看浙江,宣传片点赞量直接起飞,甘肃跟着上了一波热搜。黑龙江这回本来想低调点,结果网友根本没打算放过。仪式感这东西,谁都能说自己不在意,可是一旦没有,评论区就炸。真有点像体育圈的“主队必须赢”,输了都得被喷。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其实根本没看全宣传片,直接奔着宇辉头像去的。要是头像不是最新的,一定有人开贴吐槽。微博、抖音、今日头条,讨论一波接一波,SEO关键词“黑龙江文旅宣传片”、“董宇辉”、“与辉同行”全都在榜。你要说这不是互联网流量的奇观,还真没人信。
想想易建联退役那会儿,广东篮协的PPT视频被群嘲,理由还不是“仪式感不够”?C罗转会,球迷都要看官方拍多用心,没人关心后勤多辛苦。体育圈、文旅圈,套路全都换汤不换药。谁的“仪式感”掉了链子,谁就准备接受全网审判。这让人怀疑,咱们到底是爱内容还是爱找茬?
其实,黑龙江文旅这波也挺冤。你让他们再创新,网友又想看真情实感。你整点真诚的,立马被批没诚意。互联网的舆论场,做啥都像踩独木桥。只要操作不够骚,群众不愿散。再看董宇辉,他是真的不在乎这些形式,走哪儿都是一副“我自岿然不动”的架势。网友在评论区拼命输出,他估计在想晚上吃锅包肉还是铁锅炖大鹅。
扯回来,仪式感到底重要吗?从表面上看,这就是粉丝文化、参与感的胜利。你发宣传片,我要参与挑刺。你要是忽略了网友感受,立马变成“懒政”。要是太顺从,反而被调侃“没主见”。互联网的“情绪工业”,你永远猜不到观众下一秒想看啥。每个人都想在这场流量游戏里刷一把存在感,哪怕只是给个建议。
这事搁在别的明星身上也没少见。王霜转会巴黎,球迷都盯着法甲官宣短片的背景音乐和字幕。梅西走哪儿,阿根廷球迷都要喊一句“仪式感不能输给葡萄牙”。网友的“参与感”越来越强,官方的“流程感”越来越弱,碰撞出来的火花比世界杯开幕还热闹。
其实,黑龙江这次宣传片,真没那么多“天大的问题”。网友挑刺、官方自嘲,这才是互联网的日常。数据摆在那儿——宣传片相关话题热度冲上热搜,评论区热闹得很,黑龙江旅游关键词搜索量暴涨。这年头,没有流量,谁还在意仪式感?可真要有了流量,仪式感又成了“刚需”。有点像点外卖,味道都行,包装一定得精致。
文旅的公关小哥估计现在已经练成了“半个段子手”,每天盯着评论区,边琢磨怎么回网友,边幻想下一个热点别砸自己手里。董宇辉继续他的“阅山河”,网友继续追着要“仪式感”,黑龙江的雪还在下,流量还在涨。至于下一个被网友盯上的城市是谁?没人知道。反正热闹还没结束,吃瓜群众也不会散场。
有时候想想,是不是宣传片本身并不重要?炒作、争议、仪式感,最后全成了数据。谁还会记得最初那条清晨刷到的宣传片?或许只有那群还在评论区喊话的网友,和一身锅包肉味的公关小哥,还在等下一个流量奇迹。
你觉得,大家到底是在乎形式,还是更想在网络世界里留下自己的脚印?留言区见,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