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丫鬟多少钱一个,买来的丫鬟都可以做些什么?

 新闻动态    |      2025-08-21 00:13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若某一天,你的价值被明码标价,就像市场上的瓜果蔬菜——700元,1500元,或者2万块。这不是电视剧中的离奇桥段,而是实打实发生在几百年前的真实历史。在那个年代,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头百姓,似乎都默认了一条“规则”——女孩的命运可以随意定价。问题是,这些被贴上标签的女孩,活得如何?她们真的只能成为别人手中的棋子吗?

在古代,特别是在那些历史剧情堆叠的电视剧中,丫鬟们无疑是悲情色彩最浓烈的一群人。但别以为她们一视同仁,内部之间可也是等级森严,从一等丫鬟到三等使唤丫头,被分得明明白白。有些丫鬟出身即使光鲜亮丽,最终却泪流满面,比如贾宝玉身边的袭人,有些胸怀大志,想靠主子的宠爱奋力一博。可时代的枷锁下,又有几人能够逆风翻盘?层层的身份设定不过是在各自的牢笼里转圈罢了。

说起丫鬟,最能体现其价值的或许就是“价格”了。自秦汉开始,奴隶交易开始合法化。你可能想问,女孩被卖了一个好价钱,家里岂不是可以改善生活?然而,事实却让人哭笑不得。当时,成年女子4000-5000钱,未成年甚至只卖2500钱,折合如今不过千把块,别说维系一家开销,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

不过,到了唐宋,情况稍稍“好看”了一点。唐代经济繁荣,一个拥有姣好容貌、拿得出手的“丫头”,身价可达30000开元通宝,换算今日大约5万人民币。而那些既“能暖床”,又能在客人面前弹琴助兴的高端丫鬟,价格更高。但价格高,并不意味着生活质量提高,她们仍牢牢绑在主人的需求和喜怒哀乐里。有钱买得起的主家嫌贵,没钱买的还可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咽,丫鬟的“生意”也是如此冷酷。

有那么一段时间,似乎丫鬟和其他奴仆的生活掀起了新的潮流。南宋北宋交替间,经济繁荣给了奴隶制“改头换面”的机会。人们开始采用“雇佣制”,意味着很多丫鬟有机会通过劳动力“换自由”。她们签订合约,工作一段时间后就能够拿钱走人。然而,这种看似尊重人的方式又有多少“用心良苦”呢?不少主家面对“合约期满”的自由丫鬟,仍将她们捆绑到各种额外条款中,不让她们真正获得解脱。

更别提那些从童年就被卖入主家,并在长大成人后毫无选择余地的“签死约”的人了。尽管“雇佣制”看似美好,但普遍针对有才艺、有姿色的丫鬟,那些普通的粗使丫头依然只够生存,无望自由。

就在大家适应这看似平静的“雇佣制”下时,问题来了:新鲜的自由契约并不万能,家庭背景贫寒的丫鬟们真能靠“辞职”过好下半生吗?宋、明、清时期,尤其在大富豪之家,贴身伺候主子的一等丫鬟常被注重“能力多样化”,琴棋书画样样都得会。于是,丫鬟的价格高低更是内卷到了极点。这种“资源稀缺性”催生了另一种丫鬟——通房丫鬟。

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这些通房丫鬟并非普通的打工人,更多时候被要求履行主人婚恋之外的亲密责任。如果生下个儿子,就能攀上枝头变凤凰,地位一跃直上。可社会对“出身”有多严苛呢?你看袁绍虽是东汉末年赫赫有名的权臣军阀,依旧因“丫鬟之子”的身份被哥哥袁术一生嘲笑,两人反目成仇。所谓的“上位”梦,背后不过是新的角力。

随着清朝逐步走向风雨飘摇,社会明确两条道路:奴隶制和雇佣制并行,两者似乎是开放与保守之间的一次拉锯。可即便做一名“雇佣丫鬟”,她们又真能拿回自我权利了吗?清朝著名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袭人就是个活例子。表面上,贾母对她器重,贾宝玉对她宽慰,但她在贾家的生活始终紧紧依附于主子们的声望。一旦贾府败落,她也成为抛物线下坠物,与“惊艳逆风翻盘”的命运相距甚远。

反观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真正能以丫鬟身份成功摆脱“被压榨”的可谓屈指可数。更多的,则是那些不甘被低价买卖,却始终未等到实现自由价值的女子。

丫鬟们承载了旧时代女性的生活缩影。无论是通房丫鬟还是一等二等三等奴婢,她们最悲哀的不是经济上的困窘或身体上的劳苦,而是整个社会对她们独立尊严的轻视。即便后来出现了一些契约形式的保障,也无法掩盖道德与阶级的枷锁从未松动。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固然会对那些心存希望的人心生敬佩,但被历史遗忘的绝大多数,则是含泪告别希望。

不可否认,她们的命运与社会风向、家族选择密切相关。也就是说,真正推动历史向前,获得平等自由的,不是个例的幸运者,而是整个社会的变革。

我们在讲丫鬟的故事时,总会带着点“时代的必然与荒唐”去调侃。可回过头想想,是不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无数价值被低估的“他者”正在一遍遍上演类似的苦难呢?或许真正的问题是:平等真的是某些人的奢侈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