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宗室制度有多严格?不管是皇亲国戚,出了五服,就得自谋生路
自唐高祖李渊至唐昭宗李晔,唐朝皇室子嗣众多,以至于自居第二的地位,不过无人敢夺其第一的称号。除了那些早逝的皇室成员,几乎所有的皇帝都展现了卓越的生育能力。
在史册中,拥有最多子嗣的君主榜单上,唐朝的帝王占据了前二十名的六席。其中,有三十个子嗣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二十七个子嗣的是唐顺宗李诵,二十二个子嗣的是唐高祖李渊,二十个子嗣的是唐代宗李豫,二十个子嗣的是唐宪宗李纯,以及十七个子嗣的是唐昭宗李晔。
唐昭宗是大唐倒数第二位皇帝,其惊人的生育能力令其他朝代望尘莫及,如宋、清两朝。
这六位皇帝的总数已达136位,这一数字超过了整个清朝(113位)、整个明朝(105位)以及整个宋朝(101位)的总和。
当然,若考虑皇子的后代,大唐近三百年来,由于皇室生育能力惊人,宗室的规模应该是相当庞大的。即便供养不多,对朝廷而言也是沉重的负担。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宗室众多,但他们始终未成为唐朝的重要负担,这毕竟得益于唐朝严格的宗室制度。
无论你是何人,只要脱离了五服,就要自己谋生路,不要期待长安的皇帝会供养你。
唐高祖时期:主要有血缘,就封王
李渊登基称帝后,深信隋朝覆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其皇室力量的不足,因此为了巩固唐朝的统治,他大规模封赏了许多皇室成员为王,广泛支持皇室势力,不论其有无功勋,只要有血缘关系,都会受到优待。
李渊的侄子李孝逸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虽然基本没有做出什么功劳,但却被封为胶东王,这类通过血缘关系而非实际贡献而封王的宗室成员层出不穷。
关于皇子的居住安排,皇宫内都可以提供住所。作为太子的李建成当然可以住在东宫,但李世民则选择了居住在承乾殿的西宫,而李元吉则居住在武德殿后院,其他年幼的庶子则和母亲住在一起。
皇子出阁?简直是无稽之谈。
在李渊时代,宗室皇子们的权力相当巨大,甚至达到了允许李世民开府的地步。这显然对皇权的稳定不利。
唐太宗时期:出阁和限制并存
李世民登基后,觉得老父亲管理不力,对于那些勤勉贡献的宗室慷慨奖赏是应有之义,但对于那些没有实际贡献却仅仅依赖血缘关系的宗室,必须予以限制。因此,除了河间王李孝恭和江夏王李道宗等极少数宗室外,其他纯粹依靠血缘的宗室都被下降爵位和职务。
李孝逸作为先例,被授予郡公爵位,紧接着开始了削减宗室成员待遇的行动。
规定了降等袭爵的程序,例如,亲王爵位在第二代袭爵时降为嗣王,第四代时则下降为郡公,再传至第四代,最终沦为平民身份。
亲王的其他儿子,直至第五世,他们中的二世被册封为郡公,但到了第五世,已经沦为普通平民。
换个说法,庶子们出了五服就可以自谋生路,不受祖上身份的影响,而嫡子则可以享受几代富贵,但最终也会回归平民身份。
此外,皇子们长久以来在皇宫居住并非十分便利,因此自李世民时代开始实行出阁制度,特别是对于高祖的后代,都规定必须在外面建立住所,并管理自己的领地。
李世民另有规定,亲王可在朝廷任官,或外放担任都督或刺史,同时享有一定数量的实封食邑。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失去了权力。
这样一来,宗室子弟们既能够在地方上锻炼能力,达成保卫李唐王朝的目标,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相互勾结谋乱的问题。
然而,口头上的承诺和实际行动往往有所不同。李世民的庶子,如吴王李恪和齐王李祐,虽然被外放到藩地,但偏爱的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却没有受到同等待遇。特别是李泰,李世民曾经考虑让他居住在武德殿,幸好被魏征阻止了这一决定。
然而,就整体而言,即便是李渊和李世民这样的近支宗室,在一朝之间,所能承担的官职仍然相当有限。朝廷高位重权的职务基本上不会被委任给他们。至于远支宗室,虽然他们能够担任的职位相对较多,但主要是在外朝担任,即便有进入中枢的机会,也更多地局限于事务性质,很难涉足到决策层。
唐玄宗时期:宗室限制进一步加强
唐太宗至唐玄宗时期,大唐帝王的继位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曲折。皇室内部的激烈角逐导致了李氏皇室的大规模淘汰,这使得唐玄宗认识到对皇室成员必须采取更为严格的限制。
武则天时代早期,便在长安兴建了“五王宅”,此举颠覆了唐朝宗室诸王分别居住的传统模式。
基于这一前提,唐玄宗兴建了十王宅和百孙院,将外地担任官职的诸王宗室召回长安,以富贵之名,实则实行监控。
十六位王者的府邸,随后出现在了原先的十位之上。
诸王出阁已告一段落,唐玄宗的儿子们官职则被调整为远领,这标志着唐朝启动了诸王远领节度的体制。
藩王宗室的食封受到严格限制,除了唐玄宗规定所有食封的租调必须全部送到京师,不允许诸王直接领取外,朝廷还统一发放这些租调。此外,庸调也受到限制,每个藩王只能以三丁为上限。由此可见,诸王的俸禄已经从以食封为主转变为俸禄制度。
为了消除对皇权内部的威胁,这一举措旨在削弱宗室的权限,同时完全收回了诸王远程参政的权力。
唐玄宗的规定是太子不得居住东宫,这一决定导致太子和皇子们的政治活动受到了严重限制,他们在政治上几乎成了大唐的“囚徒”。
其余宗室倒是很宽松,唐玄宗只对唐睿宗的子嗣和自己的皇子有所偏袒。
这个方法固然有很多优点,但缺点也显而易见,首当其冲的是宦官通过掌控十六王宅来影响皇位继承,自唐文宗以来,大多数皇帝都出身于十六王宅,这进一步增强了宦官的势力。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国都六次被攻陷,天子九次逃亡,那些未能逃离长安的宗室成为叛军屠戮的目标,这使得他们很容易遭到一网打尽的命运。
唐朝的皇帝虽然以生育能力著称,但在残酷的皇位争夺和频繁的叛乱中存活下来的数量,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多。
唐玄宗之后:出服的宗室靠本事吃饭
到了唐玄宗时代,实际上已经有不少五服的宗室出现了,同时,唐玄宗也取消了对高祖系、太宗系以及非武后所生的高宗系子孙以及远支宗室任官的限制。
宗室杰出后代可参加“宗室异能”科,他们有权像一般人一样出仕,甚至承担各种重要职责,甚至跻身于领导层。
安史之乱之后,睿宗的血脉逐渐解除了束缚,后代得以涌现从政之才。然而,唐玄宗之后的皇嗣却受到了特殊限制,他们的一生注定要在十六王府中度过。
其他宗室则因为有机会进入官场,热情高涨。比如,在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参与选拔的唐朝宗室成员超过二十位。
在中晚唐时期,唐朝宗室成员有七人通过科举成为宰相。
李适之,即废太子李承乾之孙,其血脉与唐玄宗相距不远;而李林甫,则是唐高祖族弟李叔良的曾孙。
一些非直系宗室除了参与决策过程外,也有可能掌握军权。比如说,朔方节度使李袆就是吴王李恪的孙子,他曾经成功地对吐蕃和契丹进行了讨伐,取得了卓越的战绩。
安史之乱之后,宰相之位更多地由宗室成员担任,包括李勉、李逢吉、李石、李宗闵等等。
李承乾的后代李载义并非如此幸运,他的生活一开始就很艰难。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前往安史之乱后的老巢——卢龙镇,过着艰苦的生活,最终成为了一名大头兵。
李载义的才干算得上不俗,最终成为了卢龙节度使,为范阳李氏奠定了基础,终未辜负家门声誉。
这些名字闻名遐迩,而那些不为人知的,在混乱的时代里可能失传,亦或沦为普通百姓。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唐朝在宗室供养方面的开支并不算太大。借助完善的宗室制度,有效减轻了国库的负担。至于内部纷争和动乱导致人口减少,反而只是次要的原因。
宗室成员的生计,尤其是旁系宗亲,朝廷根本不予负责。他们的数量再多,也不会对朝廷的财政构成任何负担。
换言之,大多数李唐皇室后裔需自力更生,其生存与繁衍皆赖于个人才智;若无法立足,纯系无能,不应寄望于长安的皇权之援。#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