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咱们山东老乡唠军事,咋说,这事儿老厉害了
你说当时那阵势,60年代初头
人间上风云变幻得都能把人晃晕
咱们中国在那会儿,真是走在刀尖上,荆棘密布
东头台海那边,国民党那帮残余势力在美国的撮合下,老想折腾,想反攻咱们大陆,老是制造点儿紧张局势
搞得那叫一个火药味十足
北边跟苏联那曾经亲密无间的“老大哥”,既然一些分歧,关系慢慢变得像铁板一样紧张,边境线上的兵力陈列也多了起来,百万大军都整在那儿
南边美国那边,越南战争打得火热,战火连天,但他们还是不肯罢休,反倒在咱们周围折腾,试图用点儿阴招
这一片风云变幻,真是让人觉得像是在看一部超级紧张的大片
★ 喜马拉雅那边低头:中印边境的“轻”兵力,真是“轻”到家了
其实,咱们在喜马拉雅山那边的西藏边境,兵力安排得可不是“重兵压阵”
反倒是“轻轻松松”的策略
那会儿,咱们派出去的“家伙什儿”也就两个连,最多三连
你想,那可是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生命禁区”——雪山、冰川、荒漠
空气稀薄得都能让人喘不过气来,反应慢半拍,雪山一座座叠起来,迷宫似的
后勤补给路更是难如登天
吃饭都成麻烦,粮食、弹药、燃料得靠牛驮着送,路又远,又难走
就这么点儿人,平时主要干点儿巡逻、观察,守着祖国那长长的边境线
而对比起来,印度那边的环境可是“得天独厚”——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基础设施还算可以
实在像在自己家门口摆摊
美国在朝鲜那边吃了点儿亏,心想着要在亚洲扶持个“代理人”,打压咱们;苏联也不甘示弱,想借印度之手
这两个超级大国,各怀鬼胎,纷纷把宝押在印度身上,不断给他们输送“家伙什儿”
你说印度总理尼赫鲁那时候,真是“野心老大了”
整天想着怎么在中印边境制造点儿“既成事实”
他们那会儿,妄想把中国不承认的“麦克马洪线”变成合法线
到了1962年,印度制定了个“疯狂计划”,打算在冬天雪山还没封冻前
把西藏山南的21个战略据点全都占了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印度军队不断往边境地区增兵
前面那第1旅就达到了满编6000人
跟咱们不足五百人的边防兵力差得远了,一比
这一场大规模的“闹腾”,终于要爆发了
★ 第一声哨响:克节朗那次“雷霆一击”真是让人震惊
1962年10月20日那天,天还没亮
喜马拉雅那边的寒意就像刀子一样扎心
当时这天早上,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第一枪就响了
印度那帮军队依托卡龙、扯冬等几个海拔4200米的高地,搭起了看似坚固的工事,钢筋混凝土,配上苏联援助的M-42速射炮和美国的M1917重机枪
但他们万万没想到,咱们的指挥官早就看穿了他们“前重后轻、两翼暴露”的死穴
战斗一开始,解放军155团和154团像两把快刀,从这样两边猛刺进去
瞬间就撕开了他们的防线
还有个奇迹,157团用72小时的时间,穿越了海拔五千米的雪山峡谷,以惊人的速度赶到章多地区
更牛的是,155团二营,才用三个小时就干掉了印军两个连
这一套“穿插突袭、直捣要害”的战术,真是“掏心战”
一下子让印军的第7旅乱了套
那时候,号称“打遍欧亚”的廓尔喀兵,也在咱们的攻势下变得像散沙一样
短短三天,印军旅长达尔维准将俘了,全旅差不多两千多兵,几乎全歼
咱们用实力证明了,兵力少、装备差,只要有坚定的战斗意志和巧妙的战术
★ 败局还没让印度长记性:反击还是“闹”得更凶
可你说那会儿,克节朗战败了,印度居然没反省
尼赫鲁那小子,气得直跳脚,调兵遣将
又开始在西山口、邦迪拉和瓦弄这些地方折腾
挺是瓦弄,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他们那边布置得密不透风,第4师师长帕塔尼亚少将摆出一字长蛇阵,把坦克和“百人队长”装甲车都派上了
可咱们的刘伯承元帅,这时候显示了他那老辣的智慧
提出了“打头、切尾、击背、剖腹”的战术
咱们55师就正面硬碰硬,吸引印军主力注意力,11师的32团和33团则用大纵深
五天七夜的艰难跋涉,穿越了复杂的地形,从德让宗到邦迪拉
把印军的补给线全都断了
11月18日那天凌晨,33团前锋营在登班一带遇到印军守备,紧要关头,咱们的战士毫不畏惧,一下子就歼灭了一个连,把拉洪桥占了下来
163团趁着夜色,突袭了佳山口,虽然新兵枪支走火,行动提前暴露,但勇士们也不怕牺牲,死伤27人,硬是把主峰攻了下来
还缴获了印军师部的作战地图
这一连串的战斗,连环扣着
把印军的防线彻底打崩溃了
兵锋直指印度的首都新德里,印度军队一败涂地
咱们为啥能把印度打得节节败退
咱们中国军人是不是挺牛
为什么在兵力只有对方三分之一的样子下,能把印度打得那么惨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咱们那帮战士
大家都知道,咱们在那种高原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坚持作战,“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喊”,这不是一句空话
咱们的情报工作也挺到位,比印度那边瞎折腾的瞎子还要清楚,知道敌人部署在哪儿,咱们提前做好准备
反倒是印度那帮情报部门,像个瞎子、聋子一样,对咱们的动向一无所知
结果被咱们一下一下地按着打
还有个关键,就是咱们的老百姓也是“帮手”,在那高原上
反击战一开始,老百姓就踊跃支援,牛驮人背,把物资运到前线
据说,支援的牦牛多达三万多头
真是“牛帮手”发挥大作用
这场战斗,成了人间军事史上的一座丰碑,后来的人都说:面对强敌,只要精神足够,智慧到位
它也警示我们,要想守住家园,只有不断变强
你说,咱们这场“硬仗”打得真是有劲
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整个战役,咱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了人间,咱们中国人,虽然兵力少,但战斗的志气比天高
打得印度那帮洋人都服气
这种精神,咱们要一直传下去,让世人知道:咱们中国人,心里有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