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万英镑收旧航母!土耳其拆完利润9000万,光电缆就卖3500万

 新闻动态    |      2025-08-29 01:23

一艘航母卖了210万英镑,连伦敦市中心的别墅都买不到,结果土耳其老板拿去拆完,揣走1亿人民币走人。人家不偷不抢,就是往钢板里多看了两眼,笑得比捡到银行卡还开心。

2016年朴茨茅斯的拍卖会现场,英国官员瞄着锤子落下那一下,心里都在打鼓:这点钱够给财政部买几包咖啡?没人抢没人抬,土耳其莱亚尔举牌像叫外卖一样痛快。围观群众傻眼:这船公里数90万、柴油味儿还在,就这么便宜了?

船被拖去的路上,推特上一片哀嚎:大英雄风不在了。其实财政部算盘打得噼啪响:继续留着,每年维护费600万英镑,十年再堆出三艘新护卫舰,早割肉早止血。船是自己的,账是全体纳税人背,换谁都想甩手。

拖到阿里亚加的第一天,工头在甲板上转了一圈,眼里全是数字。116公里长的特种电缆先被拉出来,铜芯一根赛一根纯净,拉去市场差点把金属交易所当天价格打下来。一根缆就换回两艘同款退役船的购船价,英国那边的拆船老板当场手机掉地上。

更离谱的是那1.18万吨特种钢,含镍含铬,光耐腐蚀就能把普通货船比到哭。切下来的甲板钢块,直接被模具厂高价拉走,做冲压底板都不带二次回炉,省工序省钱,厂家嘴里只剩一句“还能再来一车不”。

其他人眼里的甲板垃圾,到土耳其佬手里成了拼图。铅块堆在角落三十多吨,拿放射检测器一过,医用防护厂老板连夜开车来抢,现金装麻袋都不够快。核防护级别的铅,民用市场见都没见过,拍胸脯保证有多少收多少。

连塑料和橡胶都没浪费。劣质跑道改造用的胶粒、鞋底边角料、公交站台防撞条,全都从这艘航母肚子里扒拉出来,卖了300万人民币。数字听着不大,可把英国那边年轻记者算得直揉眼:原来废品还能按斤称出上海房价。

说到这里,有人就想问:土耳其人为啥这么门儿清?一句话,练出来的。1981年开门营业,一年拆20万吨废船,英国军舰拆到第21艘,航母就拆过至少三艘,闭着眼都能摸到哪个隔舱有宝贝。那种积累,不是看几本手册就能复制的。

他们的等离子切刀连复合装甲都敢啃,火星子一飘,钢板分三层直接掉筐里。旁边房子是负压的,石棉粉尘抽得精光,欧盟检查团来过三次,最后盖章承认比英国人自己拆得还干净。证书一拿,伦敦国防部投标直接写:优先考虑莱亚尔。

好生意从来不缺模仿者。土耳其另一家厂也想吃肥肉,结果一把火烧掉半个船坞,黑烟飘进市区,欧盟立马开罚单,船厂老板蹲家里刷到新闻,手机弹窗跳出“三年禁止参与欧盟拆船项目”。一热一冷之间,蓝海直接变禁区。

这让人想起印度在2004年买俄罗斯航母“戈尔什科夫号”,1亿美元拿下船,后面改装费飙升到22亿,工期拖延4年,锅炉还频频爆炸,活脱脱成了反面教材。技术、经验、环保、合规,缺一样都翻车。

所以拆解这艘航母,不仅仅是切开钢板卖废铁,更像一次同花顺式的资本表演。莱亚尔把每一步算到小数点:运营成本2770万,回收1.1亿,净利润9000多万,相当于把一块旧表拆成零件卖出劳力士整表的价。股东分红单打开,后面几个零数得人心跳。

写到这里,如果你只是觉得土耳其人占了大便宜,那就把事情想浅了。英国系海军几十年高强度的练舰材料、防辐射级别、耐高温涂层,全部被收编进全球制造业的食物链。德国压铸厂、法国医疗设备、印尼船厂都分到了宝贝。军火成了商品,商品又变成生产资料,一环扣一环,世界就这么安静地把旧杀器洗白成日常用品。

有人在微博打趣:现在走在大街上,可能鞋底那块橡胶就曾经是英国航母的舵机舱密封圈。听上去像段子,还真是事实。碎片化的时代,连战争机器都被拆解成一把日常零钱,顺顺利利塞进普通人的口袋。

看到这你肯定想问,以后是不是所有退役武器都能变黄金?冷静。拆航母砸钱、烧脑、比环保考试还严格,一个消防批文不过关就能让千万投资打水漂。行业门槛高得离谱,只能说胆大心细的专业玩家才能分蛋糕。

所以下次看见卖废铁的新闻,别急着嘲笑国家败家。也许再过几年,你用的汽车轮毂、医院里的CT机支架、甚至高尔夫球场的人工草坪底布,都可能从某艘老军舰身上拆下来。

英国人扔掉的航母让土耳其老板笑醒,那下次谁扔,谁又接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