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没想到,连老天都在帮中方,中企官宣的新项目让美无可奈何

 新闻动态    |      2025-08-30 16:27

在美元结算长期主导的全球能源贸易中,中国是怎么一点点撬动局面,让美国的算盘落空的?这个变化并不是悄无声息地发生,而是一步步在国际能源和金融领域同时发力。过去半年,人民币的身影在国际能源结算中越来越常见,一套基于区块链的能源结算平台上线之后,短短几个月就吸引了两百家能源企业进场,日交易额突破5亿美元。

很多人原本以为它只是中俄原油结算的工具,但没想到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甚至部分煤炭也陆续被纳入,更多受制裁风险的国家看到了替代SWIFT的新选择。业内分析,能源结算一旦跳出美元的笼子,美国几十年来累积的金融优势就会开始松动。

能源是个硬碰硬的领域,金融只是其中一环,更大的杀伤力在于货源和价格。中俄之间的原油合作这几年不仅规模扩大,分配体系也早已升级。1741公里长的中俄远东原油管道像一条大动脉贯通,两端不仅有陆路输送,还有海运和沿海输油管网配套,把俄罗斯原油分散到全国各地。像浙江、山东这样的炼厂,原材料成本比买中东油低得多,算下来一个省一年能节省数十亿元,这笔钱可以投到设备更新和产能扩张上,等于给制造业链条打了一剂强心针。有业内人士形容,这种稳定供应对地方经济的意义,比政府补贴还直接。

而中国省下的这部分成本,其实是美国的痛处。美国的页岩油产业成本高,加上跨洋运输费,本就难和俄罗斯的价格竞争。失去了中国这个消费大户,出口量大幅缩水,上百家能源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一些沿海能源出口港口的吞吐量直接下滑到十年来的最低水平。更糟的是,美国在组建制裁联盟的时候,曾经依赖欧洲和部分中东国家的配合,但是欧洲面临能源价格高企,印度、沙特、卡塔尔都在算经济账,结果是一点点地往利益更多的一方倾斜。原本声势浩大的联盟,如今内部已经出现离心。

如果说进口和金融体系是外部手段,那么挖掘国内潜力才是底气所在。就在湖北江汉平原,“红星”页岩气田的发现打破了一个长期的技术禁区。这里的地层埋深达到2400米,过去国际上普遍认为这样的地质条件难以实现商业化开采,但工程团队用毫米级地震成像锁定储层位置,配合超深水平井钻探和复合压裂液技术,探明了1650亿立方米的储量。

其实这不是中国第一次在页岩气领域亮相,早在涪陵页岩气田已经累计产出700亿立方米,当时培养的大批技术人员,现在成了江汉油田的中坚力量。技术体系的成熟意味着,可以把这种模式复制到更多复杂地层,把原本依赖进口的部分天然气资源在国内解决。

除了天然气,在能源博弈中,中国手里还有其他“底牌”。比如稀土和石墨出口的管制,足以影响美国高端制造业、尤其是军工产业链的稳定。这些材料在芯片、战机、导弹等领域都是不可替代的,一旦供应受限,生产节奏就可能被打乱。同时,煤制油项目的扩容、战略石油储备的提升,以及对伊朗原油加工规模的扩大,都是为了最大化降低外部风险。在这个多元布局里,每一个环节都在削弱单一制裁对能源供应链的威慑力。

很多观察者说,这是一次“去美元化”的连锁反应。起点是能源结算方式的改变,推动者是低价稳定的原油供应,支撑它的是技术突围,护盘的是资源和政策的组合拳。这一系列动作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不和美国硬碰硬,而是用时间和实力去重塑游戏规则。当你发现一桌上的筹码颜色变了,就很难再按照原来的打法继续下去。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