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过往曾执掌26集团军军长之职,却因在军中与两位往昔的战友欢聚畅饮之际,其中一人不幸遇难,导致其军职被撤销,从正军级降为副军级。国防部针对此事件发表评论,将其称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依然我行我素、顶风作案的典型代表”。
历经烽火连天的岁月洗礼,始觉豆腐脑之柔韧与花岗岩之坚不可摧同样令人叹为观止;亦领悟到和稀泥的智慧妥协,以及钢筋混凝土所展现的稳固与耐用之品质。
张岩,曾任26集团军军长。
张岩是我的战友。
然而,自他执掌26军军长一职以来,我与他的联系仅限于那一次。
2015年二月,沈阳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的同事们欢聚一堂。忽闻电话铃声骤响,传来消息,老卢正候于军区政治部招待所。我与张岩仅略作寒暄,便重提那句旧话:“莅临山东,切不可错失亲自走访的机会。”当时,他已是统领逾五万士兵的军长,而我不过是一名普通的记者,自觉不宜过分打扰。
我与张岩同岁参军,亦曾在39军并肩度过了那段军旅时光。我们真正的相识,是在2005年的俄罗斯莫斯科。那时,张岩已荣升为团长,并有幸成为首批被选中前往俄罗斯军事院校中高级军官选修班深造的军官。这些军中精英时常特地来我处共餐。我那时正在莫斯科大学新闻系深造,同时也在《莫斯科华人报》担任兼职。张岩不仅书法造诣深厚,厨艺更是堪称一绝,而这些卓越成就,在他年仅43岁之际便已显露无疑。
那些军营时光,我们用饭票换取一日三餐,也曾卷入激烈的斗殴事件,投身于电影票的倒卖生意,甚至有过偷窃汽车或摩托车的荒唐行径。那段少年岁月,仿佛近在咫尺。
张岩家世军人。岳父曾是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在老岳父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对几位女婿的期望各有不同,而最寄予厚望的正是张岩。于是,他将张岩唤至床榻前,那声音只有张岩方能辨识——他叮嘱道:“你这个小伙子,务必要让军队荣光不灭!一定要努力向上!”
自张岩归国至今,由于我远在海外,我们之间的联系便中断了,直至近几年才得以恢复。
自此,我有幸加盟凤凰卫视,与军队的纽带愈发紧密。我频繁踏足俄罗斯,进行军队的采访工作。记得有一次,我受邀请前往莫斯科访问伏龙芝军事学院,在那里,我走进了装甲兵合成作战系的荣誉室。张岩的影像偶然映入眼帘,令我瞩目。他以无上的学术成就,十六门课程均以满分记录,张岩在毕业时分荣获两份珍贵的红皮毕业证书和荣誉证书。这一壮举,成为装甲兵合成作战系五十余年来罕见的奇迹。若张岩是俄罗斯军人,依照惯例,俄罗斯总统理应亲自颁发毕业证书和勋章。
张岩(中)
2007年二月,我国前副总参谋长章沁生将军亲自率领的中国军队演习磋商团抵达了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地区的切巴尔库里靶场,对当地地形进行了细致的实地勘察。我有幸获准搭乘专机一同前往。在飞行过程中,我有机会与原俄罗斯陆军副总司令、后担任伏龙芝军事学院副院长的莫尔斯坚科上将进行交流,我们的话题围绕着军事留学生之间的交流展开。莫尔斯坚科上将回忆起,他曾出席一场中国军事留学生的论文答辩会。在那次活动中,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名叫张岩的留学生。张岩的论文对苏联历史上著名的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的战役部署提出了独到的质疑,这一观点触及了集团作战的战略核心,引发了与会者热烈的讨论与关注。
莫尔斯坚科回忆起一段往事,提及我曾向他探询过他的军衔以及是否有过坦克兵的服役经历。这位中国上校,同时也是坦克团的团长,回答道,从坦克驾驶员到炮手、车长、排长、连长、营长,直至担任坦克团的作训股长和参谋长,他几乎涉猎了坦克兵所有的岗位,未曾有丝毫的疏漏。
章将军提及,这位上校现已被晋升为坦克机械化师的师长。
张岩担任116师师长8年。
那一年,我恰逢路过大连,与39军的几位老友意外重逢,欢声笑语汇聚于餐桌之上。116师的旧友也一同入席,畅谈往事。提及张岩,便不禁要提及他那“法西斯式”的严格训练。司令部下达了负重武装越野的命令,张岩这个身材娇小的身影,却浑身肌肉线条分明。他马拉松的跑龄已有二十年之久,传闻他每日的奔跑里程超过十余公里,堪称无人能及!
在那个年代,116师孕育出了沈阳军区二十余个连队的训练精英团队。
装备精良的坦克部队,虽然拥有逾千辆战车,但仍亟需提升战士们的徒步作战能力。
在那一年,我国迎来了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的莅临,他表达了希望参观访问我国三十九军一一六师的强烈意愿。
当日,张岩指挥的炮兵团以惊人的速度跨越百公里,直抵大连营城子炮兵靶场。靶场位于海边,正值风高浪急,海面上浮标时隐时现。与此同时,116师下辖的地炮团也开始了他们的征程。各式炮型齐射炮弹,无一例外地精准击中目标。转任炮兵团长的美国人通过望远镜观察得十分细致,不禁对海军岸炮团是否在“暗箱操作”产生了疑问。
事后,这位美国人提及,他的祖父曾在朝鲜战场沦为116师的败兵之一。昔日,他祖父曾是坦克团的上尉。
美国人讲了一个故事。
朝鲜战争期间,昔日,他的祖父所在的部队肩负着“引诱敌人深入”的使命。前一天,116师还紧追在骑一师的尾后,然而翌日,他们却早已占据了前方山口,静候美军自投罗网。美国人难以置信,竟有人以脚步之力超越了车轮的速度。
双方在云山之巅,激战正酣。美国开国元勋率领的骑一师,两千余众英勇奋战,终遭全歼。即便如此,他爷爷亦不幸负伤,被敌军俘虏。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一位美国老人完成了著作《开国骑一师的“失足”》。
该书已被选为美国西点军校军事历史课程的核心泛读教材之一。
2009年8月,俄罗斯“红星”电视台策划制作一部关于“和平使命”中俄联合反恐演习的纪录片,我有幸受邀协助校译。借此机会,我得以再度见证张岩“战神”般展现的沉着、冷静与卓越的智慧才能。
俄军指挥官镜头前直言,无人能轻易欺瞒张岩。原因在于,张岩的俄语水平甚至超越了许多高加索地区的俄罗斯人。这不仅是因为他曾是坦克兵,更是因为他拥有作训参谋的丰富经历。
张岩时任39军少将参谋长。
2013年8月,我毅然决然地放下手头的一切工作,报名参与了当年在俄罗斯切巴尔库里举办的“和平使命-2013”中俄联合反恐演习。
随着沈阳军区39军的莅临俄罗斯,张岩亦肩负重任,身兼副总导演及导演组参谋长之职。
俄罗斯中部军区司令员,伯格诺夫斯基上将,担纲俄方总导演之职;而我国方面,原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石香元中将则出任中方总导演。在作战领域,张岩担任中方副总导演,他全面负责与俄方进行对接与协调工作。
夜幕低垂,尽管每日的演习事务繁忙至极,宣传小组仍需向媒体记者详细通报次日的作战计划。为此,他们特意邀请军事首长张岩莅临现场,由他亲自宣布具体的部署内容。
在记者行列中,不乏年纪更长、资历更深的同侪,诸如CCTV的资深记者老冀便是其中一员。然而,张岩即便身居高位,他们依旧会悉心聆听记者们的意见,并恳请总导演予以审慎考虑。记得记者们当时询问,是否能够提供一份作战程序图,以方便他们进行报道工作。尽管按照惯例,此类信息属于军事机密,但张岩仍旧向上级进行了汇报,并得到了罕见的批准。
这是我首次参加军事演习。
夜深人静,子夜时分,我与张岩漫步于切巴尔库里俄罗斯陆军疗养院的一栋小楼之中,品茗畅谈。
张岩任沈阳军区副参谋长。
张岩说,在踏入军区报到的当天,令他颇感意外的是,分配给他的办公室竟然曾是岳父昔日的办公之地。其岳父曾任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张岩猛地跪倒在地,心中不禁回荡起岳父临终前的叮嘱。
张岩博才智过人,自学成才的秘诀在于他虚怀若谷的学习态度。他直言,其理想便是争取担任一线军长的职位,率兵征战,这正是他心中的追求。
张岩谈及数年前军队的腐败问题时,曾言:“一旦开战,方能明了何为豆腐脑般的脆弱,何为花岗岩般的坚固;何为调和矛盾,何为钢筋混凝土般的坚韧。”
切巴尔库里在演习终章。训练场上,暴风雨交加,视线模糊至几十米开外,39军陆航团本应全员出动驾驶直-9直升机。然而,俄方却自行启动了直升机,我方空中编队则保持静止。中方指挥官们对此感到极度不满,纷纷质问:为何俄方直升机能够起飞,而我方却无法升空?众矢之的,所有的指责都集中在了39军陆航大队长的身上。
恰逢今日,我恰巧身处距离120公里之遥的沙戈尔机场塔台。我记录下了塔台上俄罗斯空军指挥官的每一通通话,以及我国陆军航空兵大队的动态。即便风雨交加,我亦毅然决然地前往沙戈尔机场的39军陆航大队停机坪,进行了一系列采访。陆航大队长亲自驾驭米-8直升机领航起飞,却不幸遭遇俄塔台指挥员的严令,不得不紧急降落。的过程。
凌晨回院后,得知我方总导演部正紧急召开会议,彻夜进行深入检讨。在我看来,应当将录像资料提交给总导演组进行专业评估。这并非我军陆航大队的失职,实乃俄方出于善意之举。翌日,张岩特地前往阵地上的帐篷,向凤凰卫视表达了诚挚的感谢。首长与我合影。
在演习结束后的检阅仪式上,据悉,张岩力排众议,坚持我军歼轰机和陆航大队空中列队检阅,使俄媒体眼前一亮,这天,俄罗斯所有官方主要媒体都展现中国空军战机和武装直升机的威武阵列,俄罗斯国防部机关报《红星报》干脆就将题目叫做:“中国39军空中结实的美男子”。
张岩,作为本次演习中负责最后阶段带队撤回的军事指挥官,历经五天六夜的火车旅程,安全返回了祖国。
那一次的相聚,正是在切巴尔库里地区,张岩指挥官的指挥所之内。俄罗斯中央军区作战局局长,一位中将,亦莅临现场。他半带玩笑地拍了拍张岩的肩膀,调侃道:“沈阳军区负责作战的副参谋长大人,您这是在为未来的一场激战做充分准备吗?竟然亲自乘坐火车,横穿整个西伯利亚,实地考察地形?”
数年光阴荏苒,中将已升任俄中央军区参谋长。在一次采访中,他识出了我,我向他提及,现年51岁的张岩已荣膺中国最年轻军长之誉,且他已在正军职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了三载。
中将言道,张岩生来便具军人气质,他的血脉中流淌着军人的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