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着五加皮指挥撤退,被纠察抓包,他竟是四纵参谋长》

 新闻动态    |      2025-10-09 04:21

众多开国将领中,那些拥有传奇色彩的经历者比比皆是,然而,具备高学历的开国将领,却实属凤毛麟角,极为罕见。在往昔的岁月里,对于寻常百姓家而言,仅仅能够保证温饱已是极为不易,更遑论能够顺利接受全面的教育。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开国将军中,缺乏那些出身于高等学府的杰出人才。

开国少将李福泽,乃是货真价实的科班大学精英毕业生。

李福泽将军于1935年成功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然而,因参与革命活动,他遭到了学校的无端指控,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开除。随后,他转学至上海大夏大学(现名华东师范学院),并在求学期间,加入了上海学生救国会。

编辑搜图

可据熟悉者回忆,李福泽将军虽为高等学府的毕业生,身上却难觅书卷之气。他性格豪爽,举止不拘小节,作战时勇猛异常。正因这份与众不同的特质,他赢得了老首长林彪的青睐与器重。

林彪性格内敛,不喜应酬,在众多部属面前,他总是保持严肃,笑容罕见。然而,面对李福泽将军,林彪的态度便会发生转变,显露出平日的另一面。

李福泽将军回忆道,昔日他在广州军区担任副参谋长期间,每每下班归家,总会途径林彪的住处。每次相遇,林彪总是亲切地向他致意。两人的交谈亦简洁而精炼。

林彪询问:“有何事宜?”李福泽将军若答:“无”,林彪便提议:“不妨娱乐一番。”李福泽将军若答:“有事”,林彪则会回应:“无暇之时,可来共乐。”

李福泽将军直言:

所谓的“随便逛逛”,实则不过是寻访老首长一番谈心。

李福泽将军之所以能让老首长铭记于心,定是因其独具一格的才能。

在那个时代,能够考上大学,并非每个家庭都能自豪地宣称家财万贯。言辞之间,无需赘述。自幼家境优渥,李福泽无需忧虑衣食,年仅十六岁便通过插班生考试踏入北京汇文中学的殿堂。彼时,他的年耗已高达五百银元,这一数字远超当时一般贫困家庭的日常开支。

虽然自幼生活在富裕的环境中,李福泽并未沉溺于眼前的安逸。在中学时代,他就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进入复旦大学深造后,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进步同学,因学校无端指控而遭无情开除。

编辑搜图

1937年七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对华北地区发起大规模进攻。在此国难当头的紧急关头,李福泽毅然决定,与同学们一同前往延安,投身于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

为确保此行得以顺利进行,李福泽假借出国的名义,从家中“巧取”了一笔可观的资金。11月,结业于陕北公学的李福泽,在党组织的委派下,返回故乡山东昌邑县,担任了中共昌邑县军事部部长的职务。到了12月,李福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彼时的李福泽将军,尚且一无所知于军事之基础。

身为中共昌邑县军事部部长,李福泽肩负的首要职责,便是致力于本地“民先”组织的拓展,广泛搜集枪械弹药,并指挥敌后武装力量,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之中。

1938年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沂水隆重成立,李福泽凭借其大学本科毕业的资历,荣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八支队一团团长的重任。

1939年6月23日,遵照中央整军令,八路军山东纵队实施了部队的精简整编。在此过程中,多数下辖部队取消了团级编制。原第八支队经过改编,更名为第一支队,下设三个营,李福泽同志担任一营营长之职。

李福泽亲临前线,亲自指挥并深度参与了山东地区的多次对日作战,其中尤以五井战役最为突出。

1939年秋季,经过精心整训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自沂蒙山区勇敢挺进至自核流域。随着鲁中抗日根据地的进一步扩大,其版图已延伸至临朐县的五井、三岔店、冶源等地。该支队抵达临朐后,鉴于五井镇地处要冲,战略位置极为关键,遂特地派遣副支队长钱均率一营营部及两个连队驻守于此,以对日军在胶济铁路中段的驻防构成威胁。

编辑搜图

慌乱中的日军迅速集结了两个排的兵力,并联合了700余名伪军,于10月24日夜间向五井镇发起了猛攻,意图扑灭八路军一支队的主力。正当钱均意识到遭受日军袭击并迅速赶到东门之际,他发现一营营长李福泽早已在那里指挥战斗。

随着枪声骤然响起,李福泽凭借经验,迅速推断出日军的主攻方向是东门。尽管北门亦传来枪响,然而相较之下,枪声显得并不剧烈。这表明对北门发起攻势的是伪军。伪军在战斗中往往态度消极,因此枪声显得零散而稀疏。

通过俘虏的伪军,李福泽迅速意识到,他的判断确凿无误。日军已从临朐县调集了两个排的兵力,装备了八二毫米迫击炮、轻重机枪等重型武器,抢先占领了莲花山。由于火力上不占优势,负责警戒的一个班以及游动的哨兵已全部撤至安全地带。

“运用少量兵力牵制日军,而我军主力则先行对伪军进行猛攻,待伪军溃退,随即对日军实施合围。”

钱均采纳了李福泽的提议,遂决定命李福泽率领主力部队前往东门,亲自指挥战事。

李福泽亲自执掌指挥权,率领一连一排的战士们,自北门出发,巧妙地绕至伪军侧后,实施偷袭。同时,他命令战士们在城墙上高声呼喊:

“吾辈不与同袍相争”、“我国民众誓不为敌军做炮灰”

编辑搜图

图|李福泽将军

在这声声呼喊中,城外的伪军不战而溃,随即遭受城内外的双重夹击。在混乱的战斗中,伪军大队长被当场击中,不幸丧命,而伪军副司令王德平则身受重伤。

在李福泽成功击溃北门伪军之际,东门的形势已急剧恶化。部分日军凭借其精良的武器装备,已成功攻入东门,并对民房展开激烈的战斗。面对这一严峻局面,李福泽迅速投身战事,并指挥一连战士从正面发起猛烈的攻击。

经过一番激战直至午后三时,日军陷入两线夹击的困境,遂作出撤退的决定。

“山东抗战两年模范战”

截至1940年12月尾,山东纵队在完成两阶段整编之后,将第一支队的一团、三团以及第四支队的一团、二团进行整合,正式更名为第一旅。李福泽同志被任命为该旅一团团长。

历经数度整编,八路军山东纵队的部队现已全面实现了正规化建设。李福泽曾历任山东纵队一旅一团团长、旅参谋长,以及鲁中军区第三师参谋长,鲁中军区警备第三旅旅长之职。

或许是多年的军旅生涯铸就了李福泽火爆的脾气和直率的性格,每当遇到不悦之事,他总是直言不讳,毫不掩饰地开口斥责。

更为关键的是,李福泽颇喜饮酒,传闻他的祖辈曾是山东青岛啤酒厂的股东,因此自小便养成了畅饮的习惯。尤其在战事临近的关键时刻,他更是痛饮不止。

编辑搜图

在抗战的胜利曙光初现之际,李福泽率领其英勇部队挺进东北,荣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11旅的旅长。对此,纵队司令胡奇才对这位资深部下给予了高度评价:

李福泽,一位胸怀学问的大学生,虽身为知识分子,却勇猛善战,思维敏捷,堪称一位能征善战的文武兼备之士。

1946年三月下旬,杜聿明集结了六个师的主力部队,对鞍山与本溪发起了迅猛的攻势。为支援四平的主力部队守卫战,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司令员程世才、政委肖华受命,率领第三纵队、第四纵队以及保安第三旅,投身于本溪的保卫战役。

持续33日的激战,我军在南满地区的主力部队成功牵制了国民党军两个军的主力,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直至5月初,鉴于辽东军区正面战线过于辽阔,防守力量严重短缺,我军决定战略后撤。

在撤离行动即将完成之际,时任第四纵队副司令员的胡奇才亲自巡查部队撤离进展,却意外发现李福泽一人孤坐在城垛之上,悠然自得地举杯畅饮。

敌军此刻已迫在眉睫,杀伐之声此起彼伏,流弹更是不时从侧脸擦肩而过。目睹李福泽豪情万丈地痛饮,胡奇才怒火中烧,上前便是一通斥责:

“你在做什么?别找麻烦。”

"报告副司令员。"李福泽语气平缓地回应道,"我此刻正饮酒。"

“部队呢?”

“已经撤退完毕!”

“伤员呢?”

“全部带走。”

“枪、炮。”

“一样未丢,副司令员。”

编辑搜图

图|胡奇才

李福泽应对自如,使得胡奇才满腔怒火无处可泄。更令人称奇的是,李福泽似乎早已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轰”

此刻,敌军一炮弹呼啸而至,胡奇才急忙叮嘱他撤退,最终还是忍不住脱口而出:

“你喝得什么酒?”

“五加皮!”

李福泽晃了水壶递给对方。

胡奇才无奈地摆手。

“赶紧撤。”

这次经历印象深刻。在胡奇才接管本溪三保之后,他得以晋升为第四纵队的司令员。上任伊始,他便果断提出申请,力邀李福泽出任第四纵队的参谋长。

尽管职位有所提升,然而生活习惯依旧如故。加之性格粗犷豪迈,有时竟不自觉地被战士们误当作炊事员。

编辑搜图

曾有一回,四纵部队在东北的通远堡进行整训。某日,李福泽上街时,不慎将军帽歪戴,嘴边还叼着香烟,不幸被纠察队员当场拦截。队员随即将其引至警卫营部,并向领导汇报道:

“抓获违反军纪炊事员。”

营长出来大骂纠察队员。“有眼不识泰山”李福泽挥手制止。

“他们做得对。”

1948年9月12日,东野司令员林彪果断发起辽沈战役,命令第四纵队与第十一纵队迅速集结至塔山一线,以坚决姿态抵御国民党军的东进兵团。

塔山阻击战,作为辽沈战役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为此,林彪特意派遣苏静前往塔山,以做好战前各项准备工作。

当时的第四纵队参谋长李福泽亦参与了塔山阻击战,据当时的见证者回忆道:在阻击战的关键时刻,所有的作战策略、兵力布局与分配,无一不凝结着李福泽的智慧和汗水。

抵达前线后,李福泽与胡奇才迅速协同进行实地侦察。他们发现,塔山地区地势险峻,缺乏可守的天然屏障。村周地面平坦且开阔,点缀着若干起伏不大的小丘,最高点海拔仅59米。在这种地形条件下,正面迎击国民党军的东进兵团,挑战重重。若要坚守塔山,就必须依靠人工构建坚固的防御设施。

据曾亲身经历塔山阻击战的老兵所述,李参谋长对全体士兵的纪律要求极为严苛,对任何违反军令的行为均采取严厉的处置。

李福泽心知肚明。若在战前有所懈怠,不仅自身将陷入绝境,攻锦的十余万雄师亦将暴露于敌军炮火之威胁。

自10月10日起,在紧随其后的六日六夜激烈战斗中,第四纵队与协同作战的第十一纵队并肩奋战,合计共歼灭敌军6000余人,为战役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管在塔山阻击战中建立了显赫战功,李福泽将军事后依旧保持着谦逊的态度,他低调地表示:

在塔山阻击战的硝烟中,林总的英明指挥如灯塔指引,四纵官兵的英勇奋战似钢铁洪流,而我作为参谋长,所做的工作虽具体,却不足以与之相提并论。

谈及塔山阻击战,李福泽并未泛泛而谈,而是深入探讨了组织编制这一至关重要的议题。

“国民党军队的显著特征之一在于其指挥模式,即由军官统领士兵,每排虽人数逾十,却仅有排长一人负责指挥。在塔山这样开阔的战场上,当一排士兵散开时,如何确保排长能够有效指挥便成了难题。相较之下,解放军的组织结构采纳了林彪提出的‘三三制’原则,将每个排划分为三个班,班长均为经验丰富、党员身份的战斗骨干。每个班又细分为三个战斗小组,小组长同样为战斗骨干。这种‘三三制’的战术布局,确保了即便在开阔地形上,我军也能保持战斗力的集中。”

自新中国诞生之际,李福泽先生历任41军参谋长、第四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等要职,直至1955年4月,他被任命为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并兼任作战处处长的职务。

1955年秋季,中国人民解放军隆重举行首次授衔仪式。

编辑搜图

图|李福泽将军

李福泽投身于抗日战争,加入了我军八路军,彼时他并未经历过土地革命的风雨洗礼,因而他可谓是典型的“三八式干部”。到了1952年,他被授予副军级军衔。从他的个人经历来看,他原本理应被授予大校军衔。

鉴于他在抗战及解放战争期间所建立的赫赫战功,李福泽最终荣获少将军衔。

1958年10月,国防部正式批复设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导弹训练基地,李福泽同志由广州军区调任,担任该基地的副司令员一职。

传闻将李福泽调任西北导弹基地副司令一职,乃司令员孙继先亲自选定之人,他曾多次提及此事。然而,李福泽每闻此言,仅以谢意回应,过后便无更多动静。孙继先无奈之下,只得先行请示中央,获得批准后,方才正式下达命令。

中央亦深知此任务之艰巨,故副司令员的人选务必是出身于文化世家的高级将领。在此前提下,李福泽无疑成为最适宜的候选人。

然而,自中央任命下达已过五个月,司令员孙继先却尚未得见其人。一问之下,方知李福泽将军乃山东昌邑人氏,自幼海滨为家,对浩瀚大海怀有深厚的情感。他立志投身海军建设,待调令颁发之际,李福泽将军不止一次向中央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渴望能够投身海疆,为海军事业贡献力量。

编辑搜图

图|李福泽、聂荣臻参观“两弹”发射场

李福泽屡次劝说,但中央对其任命的决定自是经过深思熟虑,绝不受个人意志所左右。因此,李福泽最终还是被派往西北,担任导弹训练基地的副司令员一职。

李福泽对浩瀚大海怀揣着深深的向往,然而,他也深知导弹对于国防工业建设的重要性,绝不可疏忽大意。身为一位资深党员,李福泽深谙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因此在履职之初,便毫不犹豫地将全部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共和国导弹事业的发展之中。

李福泽将军回忆道:

1960年,林彪莅临兰州进行视察。当他走下飞机,目光迅速扫过人群,立刻在熙攘之中辨识出一个熟悉的身影。

“你怎么在这儿?”

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编辑搜图

图|1965年,我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及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亲临导弹基地进行视察。图中的右二位是李福泽同志。

这位将领正是开国少将李福泽。彼时,他在导弹基地已服务超过四年。闻听李福泽此言,林彪沉思片刻,缓缓吐出一句:

“身为一名大学生,你完全有能力胜任这项任务。此事你定能妥善处理。”

李福泽,一位正统的大学生毕业生,面对尖端科技的处理自然游刃有余。然而,他内心深知,我国国防工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仍需倚重苏联这位“老大哥”的支持。因此,他不拘小节,虚怀若谷,跟随苏联专家潜心学习导弹技术。

在负责苏联专家接待任务期间,李福泽了解到专家们嗜酒如命。每逢佳节,他们总是携酒畅饮,兴致高昂。将军便趁机向他们请教导弹技术。酒足饭饱之后,苏联专家们亦愈发豪爽,几乎是有问必答,解答得比平日更为详尽。李福泽将军因此获益匪浅。

彼时,苏联专家规定,学员们在课后必须将笔记提交至保密室妥善保管。为了全面掌握所学知识,李福泽精心研制了一套独特的记忆法,此后,他几乎能够做到对所接触的内容过目成诵。李福泽将军之子李联林记忆犹新,他在大学主修小回路自动控制。某日,他与父亲提及自己在校的学习课程,父亲瞬间眼神炯炯,神采奕奕,便兴致勃勃地开始对专业知识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编辑搜图

图|李福泽与聂荣臻导弹基地合影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一切挑战尚处于初露端倪的阶段。

1962年11月,孙继先司令员卸任,随之而来,李福泽同志接任基地的代理司令员职务。

在北京学习时,刘亚楼将军批评了李福泽。

“你们这支部队竟将绵延数十里的沙枣林尽数毁坏!这究竟是什么部队?属于谁?难道会是那些马匪军所为?”

李福泽将军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在当时,于沙漠中植树几乎等同于触手摘星。战士们对树木的呵护倍加珍惜,又怎会有人忍心去破坏它们呢?事后,他亲自返回基地进行深入调查,这才真相大白。原来,基地内粮食供应紧张,战士们因饥饿难耐,不得不将沙枣的叶子研磨成粉,混入粮食中充饥。

闻言,那位深得士卒敬爱的李福泽将军眼眶泛红,他并未对战士们进行责备,反而亲自撰写了检讨书。

战士们没问题,是我工作不足。

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一车粮食紧急运往基地,却不幸在途中遭遇饥饿民众的抢夺。

当消息返回基地,李福泽心中明镜似的,深知民间百姓亦正面临着生活的困苦,于是果断作出决断,将所有储备的粮食与蔬菜悉数卸载,慷慨赠予急需援助的民众。

那决定很痛苦。

编辑搜图

图|酒泉东风航天城李福泽将军墓

即便身处困境,李福泽将军毅然在沙漠中深耕十六载,为国防尖端科研试验部队的构建与进步倾注了心血,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这样的奉献也使他一生对家人的亏欠深重。

将军之子回忆:

“我似乎从未见过他休假或疗养。在北京的家中,不过是一处临时寄养孩童的旅舍。即便偶尔回家,也如同过客一般匆匆。记得有一年,我放学回家,得知父亲返回京城,在晚餐时他仅露了一面,将家用款项交予老保姆后,便乘车离去。”

李福泽将军毕生倾注心血于祖国建设,然而步入暮年,他却对此缄口不言。面对记者的提问,是否考虑撰写回忆录,将军坚决回应,表示无需如此。

记者好奇地问:

“很多人已写。”

李福泽摇头。

“我对此毫不关心!总是一味地将好事揽至己身,将坏事推给他人。”

编辑搜图

图示:东北塔山之地的李福泽墓,此处安葬着他与一同在塔山英勇献身的将士们。

1996年12月24日,李福泽将军不幸离世,临终前留下遗愿,将骨灰一分为二,其中一份撒向了塔山,另一份则洒在了他为之奋斗大半生的两弹基地——酒泉航天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