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美那边一直有个心魔,一个系统性的Bug,时不时就得蓝屏一次。这个Bug的名字,叫于敏。
你想想这个场景,山姆大叔,全球科技圈的头号玩家,浑身顶级装备,天天在世界频道刷屏自家哈佛、MIT又出了什么神级小号。结果一回头,发现老家被一个连新手村都没出去过的中国玩家给偷了。这个玩家没喝过洋墨水,没在顶级工会挂过名,甚至连英文文献看得都费劲,结果愣是在自己家的土高炉里,把氢弹这个版本终极神器给锻了出来。
这事儿魔幻在哪?魔幻在美国人眼里,科学这玩意儿,跟混娱乐圈差不多,讲究个出身和门派。你得是常青藤这个名门正派出来的,拜过几个诺奖级大佬当师傅,在《自然》《科学》上发过几篇镇场子的论文,这样你出来说搞个大新闻,大家才会觉得,嗯,这人有谱。
于敏呢?履历干净得像张白纸。北大物理系毕业,根正苗红的本土科学家。这在当时的中国当然是天之骄子,但放在全球科学家的名利场里,约等于查无此人。他没出过国,没混过圈,更没在那帮洋人主导的学术山头上插过旗。
所以美国人想破头也想不通。这不科学,这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这就好比一个天天在村口小卖部买彩票的人,突然中了全球联合发行的百亿巨奖,调查组连夜把他们家祖坟都刨了,也没发现任何内幕。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这哥们运气好到违反了概率学。
但氢弹这东西,靠运气是搞不出来的。你运气再好,物理定律也不会给你开后门。
事情的骚操作在于,于敏搞出来的“于敏构型”,不仅解决了中国自己的氢弹问题,后来还被发现,这玩意儿思路清奇,自成一派,甚至在某些方面比美国人那个烧钱无数的“T-U构型”还要巧妙。通俗点讲,就是美国人花了一个亿,请了米其林三星大厨,搞出了一道佛跳墙;于敏在自家厨房,用砂锅和白菜豆腐,复刻了一道味道八九不离十,还更省油的佛跳墙。
这就不是打脸了,这是直接把人家的世界观按在地上摩擦。美国情报部门当时估计把中国的试验数据翻来覆去地分析,每一个字节都恨不得掰开了看,结论只有一个:无法理解,超出认知,建议重启。
他们搞不懂的核心,其实就一个问题:驱动力。
在美国的逻辑里,一个科学家玩命搞研究,图啥?要么是图名,拿个诺贝尔奖,青史留名;要么是图利,技术转化搞个公司,财务自由;要么是纯粹的求知欲,想知道宇宙的尽头是啥。这些都是非常个体化、非常精英主义的驱动力。
但他们理解不了于敏那一代人的驱动力。
于敏在接手氢弹理论这个活儿之前,是搞原子核理论物理的,那是个象牙塔尖的领域,纯粹为了知识和真理,是科学家里最高雅的玩法。结果国家一句话,他就得从云端跳下来,钻进一个连图纸都没有的工程泥潭里。这意味着他要放弃自己最热爱的研究,放弃可能在基础物理学上留名的机会,去干一个成败未知,而且就算成了也不能署名的“脏活累活”。
这在精致利己主义者看来,简直是疯了。
更别提当时的条件。没计算机,或者说唯一的计算机是一台宝贝疙瘩,算力还不如你现在手里的计算器,大部分时候得靠算盘和计算尺。于敏带着一组人,硬是用稿纸和笔,搭起了一座复杂的数学模型。据说当时演算用的稿纸,堆起来有一人多高。
这是什么概念?这就等于让你用手绘,去P一张照片,还得P得跟Photoshop做出来的一样逼真。这已经不是科学问题了,这是个行为艺术问题。
支撑他们干下去的是什么?不是奖金,不是户口,也不是分房。而是一种现在年轻人可能不太能理解的情感,叫“憋屈”。
你想想那个年代,中国刚在朝鲜战场上跟美国人打了个平手,但所有人都知道,人家那是没动真格的。人家有原子弹,有氢弹,悬在你头顶上,想什么时候发脾气就什么时候发气。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壮汉天天在你家门口晃悠,嘴里还念叨“信不信我一拳打死你”。
你怎么办?要么跪下当狗,要么自己也练成一身肌肉,让他不敢动手。
于敏和那一代科学家选择的是后者。他们搞核武器,不是为了欺负别人,纯粹是为了不被别人欺负。这个信念非常朴素,但力量极其强大。它能让一个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心甘情愿地隐姓埋名三十年,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干嘛,只知道他总是在出差。它能让一群人,在戈壁滩里,吃着白菜土豆,去计算宇宙大爆炸级别的物理过程。
说白了,美国人之所以看不懂于敏,是因为他们的社会模型里,缺少一个叫“国家意志”和“集体主义”的变量。他们的系统擅长培养和激励天才,让天才们为了个人荣誉和财富去突破极限。但他们不理解,当一个国家把所有人的智力、资源和求生欲都拧成一股绳,去攻克一个目标时,能爆发出多大的能量。
于敏不是一个人,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那个时代,叫“我命由我不由天”。
美国人拿着他们的精英教育模型,去套于敏,就像用牛顿力学去解释量子纠缠,驴唇不对马嘴。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没留过学的“土鳖”,却没看到这个“土鳖”背后,站着一个被逼到墙角,除了自力更生别无选择的国家。他们看到了技术的不可思议,却没看到驱动这技术背后那种“你们有,我们也要有”的狠劲儿。
所以,美国人想不通,太正常了。因为有些东西,你没经历过那种从一穷二白到绝地反击的剧本,你是永远无法理解的。那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历史记忆,是一种无法用数据和模型量化的精神力量。
说到底,他们缺的不是情报,而是历史课。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