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才女陶斯咏,年轻时深爱毛泽东,后来情缘断绝,一生都感到遗憾。
开头
民国时期是才女辈出的时代,除了著名的林徽因、张爱玲和陆小曼等人,还有一位与现代作家丁玲有着师生之谊,并且与青年时期的毛主席关系密切,她就是陶斯咏。
第一次见面
陶斯咏出生在一个湖南的富裕家庭。1916年,她考入了朱剑凡先生创办的女校——周南女中。在学校里,陶斯咏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很有才华。她深受新思想的影响,思想比较开放,和向警予、蔡畅一起被称为“周南三杰”。
1913年,毛主席从湖南省第一中学退学,随后进入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继续深造。一年后,这所学校与湖南省国立第一师范学校合并,毛主席在这里遇见了他的老师杨昌济。杨昌济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华出众,他写过一本名为《达化斋日记》的书,在当时非常受欢迎,一出版就很快售罄。毛主席正是为了买这本书,才在书店里遇到了陶斯咏。
那天,毛主席特地去书店看自己老师杨昌济写的《达化斋日记》。因为钱不多,毛主席常常在书店里只看书不买,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正当毛主席看得津津有味时,陶斯咏走进来,特别要买杨昌济的《达化斋日记》。可是这本书很受欢迎,只剩下毛主席手中那本了。书店老板早就对这个常来蹭书的年轻人不满,于是粗鲁地把书抢走,打算卖给陶斯咏。
受到这么无礼的对待,毛主席心中非常生气。他想买那本书,但翻遍了身上的所有口袋,还是不够钱。无奈之下,他只好离开了书店。陶斯咏则买下了书,满心欢喜地准备回家。正当她路过一个巷口时,发现毛主席正站在那里和一个乞丐说话。她很好奇,想知道毛主席会做什么。毛主席和乞丐说了几句话后,又翻遍了自己的口袋,把所有的钱都给了乞丐。这种举动让陶斯咏对这位贫穷但心地善良的男子产生了兴趣。于是,她把自己手中的《达化斋日记》送给了毛主席,然后转身离开了。
1918年4月,毛主席在杨昌济老师的帮助下,加入了由蔡和森发起的新民学会。新民学会是当时湖南很有影响力的进步团体,它的宗旨是“革新学术,磨练品德,改善社会风气”。1917年,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由布尔什维克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股红色的浪潮迅速席卷全球,也给湖南长沙这个小小的进步团体带来了新的希望。
新民学会越办越好,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湖南的有志青年前来加入。在这批人中,有周南女中“周南三杰”中的向警予,还有蔡和森妹妹的蔡畅。
不久,新民学会成员越来越多,达到了二十人的规模。大家聚在一起,积极探讨救国救民的方法,谈论国内外大事。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国家在法国巴黎举行了一场“和平会议”,中国作为胜利国参与了这次会议。会上,中国外交官顾维钧提出了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废除“二十一条”以及要求外国军队撤离中国的合理诉求。然而,巴黎和会不仅拒绝了中国的正当要求,还无耻地要求中国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导致中国的外交努力以失败告终。
1919年5月,为了抗议北洋政府签署不平等的《凡尔赛和约》,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名为五四运动的大规模抗议活动。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工人、学生和商人都参与进来,有的停工,有的停课,有的关门,共同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抗议。
湖南长沙的新民学会为了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组织了近千名学生进行游行示威。可是,湖南的军阀张敬尧见状,担心这会威胁到他的政权,于是既武力镇压新民学会的活动,又派人去抓捕这次运动的领导人毛泽东。面对张敬尧的威胁,毛泽东没有退缩,反而提出了“驱张运动”,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张敬尧。
这天,新民学会照例在开会。和平时不一样的是,向警予这次带着自己的好朋友陶斯咏一起来了。当向警予走进门时,正在写东西的毛主席抬起头,认出了她就是那天送书给自己的那位姑娘。陶斯咏也一眼看到了毛主席,虽然自己身无分文,却还想救济路边的乞丐,这种人品让她印象深刻。两人相视一笑,没有多说什么。因为来了个漂亮的姑娘,大家都热情地让座,让她们坐了下来。这时,大家正在热烈讨论怎么对付张敬尧,你一言我一语,却一直没个明确的主意。就在这时,毛主席突然站起来,神情坚定地说道:“天下是我们的天下,国家是我们的国家,社会是我们的社会,如果我们不说,谁来替我们说?如果我们不去做,谁又能去干?”话音刚落,全场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陶斯咏看着这个充满激情的青年,对他的印象更加深刻了。她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眼前这个青年到底是谁,于是轻声问旁边的向警予:“刚才说话的是谁?这么厉害。”向警予回答说:“你可能不认识他,但他就是毛润之,大名鼎鼎的人物。”
陶斯咏这才想起,两年前,军阀混战。当时,驻守长沙的北洋军阀傅良佐被桂系军阀谭浩明打败了。大批士兵准备涌向长沙,但这些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如果让他们进来,长沙肯定一片混乱,百姓生活困苦。这时,毛主席站了出来,只带着一百多名警察和学生,在长沙南城的猴子石巧设陷阱,成功围剿了三千多名士兵。此后,毛主席在湖南的名声大噪,同学们都戏称他为“毛奇”。
那时,看着毛主席这样善良又有才华的人,陶斯咏心里的爱情种子开始慢慢发芽。毛主席接着对大家说:“张敬尧在湖南作恶多端,民愤极大,大家听说过民谣吗?‘堂堂乎张,尧舜禹汤,一二三四,豺狼虎豹,张毒不清,豺狼虎豹。’”这里提到的尧舜禹汤并不是历史上的贤君,而是祸害湖南的张敬尧、张敬舜、张敬禹、张敬汤四兄弟。张敬尧担任湖南督军兼省长期间,他肆意搜刮百姓,实行暴政,已经引起了湖南人民的强烈不满。
接着,毛主席对时局进行了分析:“我们之前只能用外交手段,现在可以考虑用武力了。别看张敬尧气势汹汹的,其实他不过是孤家寡人一个。为什么呢?因为他只是趁吴佩孚和谭廷闿打仗时捡了个便宜。”说完,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
陶斯咏也跟着大家笑了,更加佩服毛主席这个人,越发想认识他。会议结束后,在向警予的介绍下,陶斯咏正式结识了毛主席。通过聊天,才发现原来两人都是湘潭老乡。随后,两人经常互相写信交流革命理想,慢慢地,他们的心就越走越近。
但是,当时陶斯咏家里很富裕,而毛主席还只是一个四处讨生活的穷学生。虽然毛主席家里的条件不错,但他与父亲闹翻后,父亲就不再给他提供经济支持,所以毛主席生活得很拮据,常常穿着破旧的衣服。陶斯咏的哥哥瞧不起那个衣衫褴褛的毛主席,硬是把妹妹和毛主席拆散了。
两人分手后,毛主席带着遗憾来到了北京。此时,他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中还有一位重要的女人正等着他。1913年,杨昌济从国外学成归来,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任教。作为他的学生,毛主席经常去杨昌济家里请教问题。由于杨开慧当时年纪还小,没有上学,杨昌济便亲自在家辅导她。每当毛主席来请教问题时,杨开慧就坐在一旁默默地听着,那时她年纪尚小,只知道自己父亲的学生来家里,对她来说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1918年,杨昌济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带着家人来到北京大学任教。这时,毛主席从湖南师范学院毕业后,在杨昌济的推荐下,也来到北大图书馆工作。由于手头拮据,毛主席只能住在破旧的福佑寺里,每天躺在镀金佛像下休息,点着昏暗的油灯阅读书籍。因为离老师杨昌济家很近,毛主席常去拜访老师,每次去都能见到老师的女儿杨开慧。当时毛主席25岁,杨开慧17岁,她有着圆圆的脸庞、白皙的皮肤和苗条的身材,非常讨人喜欢。
毛主席有时去拜访杨昌济老师,但老师正好有课不在家,只有他的女儿杨开慧在。毛主席和杨开慧已经很熟,便直接坐下,和她聊起天来。两人都是积极上进的年轻人,都相信马克思主义,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和话题,聊起来总是停不下来。渐渐地,两人之间产生了感情,但那时候,谁都没敢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
毛主席来到北京一个月后,杨昌济先生离开了人世。杨开慧当时年纪还小,面对父亲的去世,她感到非常茫然和无助。毛主席不仅代替杨开慧料理父亲的后事,还不断安慰她,让她感到温暖和支持。在毛主席的鼓励下,杨开慧渐渐敞开心扉。两人在长时间的相处中,毛主席对杨开慧的感情越来越深厚,最终确认了恋爱关系。一年后,他们在长沙举行了一场简单而温馨的婚礼,只请了亲朋好友,花了一点钱,办了一场简单的宴席。
毛主席在北京的时候,陶斯咏在长沙心里还想着毛主席,经常给他写信。但此时毛主席心里已经有了杨开慧。他在回信中明确表示:“我只想干一番大事业,四海为家,不能为你过那种卿卿我我的生活。所以我们不合适。”收到信后,陶斯咏明白自己和毛主席已经没有希望了,于是离开了湖南,去了金陵女子大学读书。
杨开慧明白在长沙有个姑娘悄悄喜欢着自己的丈夫毛主席,这也时常让她和毛主席之间有些小矛盾。不过,她对毛主席还是充满信心的,比如她在日记中写道:
我坚信润之不会背叛我。我知道他和她没有更进一步的关系,反而在争吵中敞开心扉,我的心也被打开了。我看到了他的心,了解了他的想法,我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我渐渐地更加了解他,对他充满了信任。我们就这样自然而然地相处着。
1920年,张敬尧被赶出湖南,谭延闿复辟,长沙焕然一新。毛主席回到长沙后,和好朋友何叔衡、彭璜准备筹划组建“文学书社”,宣传鲁迅、李大钊、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中的进步思想。
文学书社开张需要很多钱,但几个人都很缺钱。他们费尽心思东拼西凑,勉强凑够了二十块大洋。杨开慧已经动员自己的母亲把父亲的奠仪金全部拿出来,但还是差得很远。开书社需要买书、发工资,还要搞宣传,这点钱根本不够。这时候,毛主席想到了募捐。陶斯咏也知道了毛主席要开文学书社缺钱的事,虽然毛主席现在有了杨开慧,但她心里还是放不下毛主席,于是捐了十块大洋。十块大洋在当时可是不小的数目,可以顶毛主席在北京图书馆一个月的工资。
陶斯咏不仅解决了毛主席和其他人的紧迫问题,还给文学书社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脉资源。他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不仅邀请了周南女校的校长朱剑凡,还请来了湖南商会会长左学谦,这位会长被誉为湖南的财神爷,他一次性捐赠了200块大洋给文学书社。
在开业那天,不仅邀请了湖南省财政厅的姜济寰厅长和教育厅的易培基厅长,就连新上任的湖南督军谭延闿也被吸引前来。
文学书社开张的日子非常热闹,湖南督军谭延闿亲自剪裁题字,长沙的各界名流都聚集在一起,场面很是热闹。易礼容担任文化书社的总经理,毛主席是特别的交涉员,主要负责对外联络的工作。文学书社开张后,毛主席的工作变得更加繁忙。陶斯咏的家人担心她在外面会惹麻烦,就把她送到南京读书,即使回到家也是把门关得很紧,不让出去。所以两人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渐渐地就变成了见面后只会打声招呼的人。
后来,毛主席的同学、"文学书社"的发起人彭璜对陶斯咏产生了深深的感情,向她表白。但陶斯咏心里一直牵挂着另一个人,因此拒绝了他的追求。情场受挫的陶斯咏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在江南各地创办女子学校,呼吁大家摆脱封建束缚,为自己而活。她还常常引用老师朱剑凡的话:“女子陷入黑暗,唯有教育才能改变,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有知识和技能。”陶斯咏坚持自己的信念,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学生。
中共一大结束后,毛主席从上海回到长沙,特意去南京看望自己的老朋友。两人坐下来亲切交谈,没人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自从南京一别后,陶斯咏就专心教书,两人再也没有见面。1922年,毛主席回忆起过去,写下了著名的《贺新郎 别友》来纪念这位好朋友。
毛主席领导下的革命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他成功进行了土地改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建立了新中国,让中国人民摆脱了苦难。而陶斯咏由于长期身体虚弱,不幸在长沙去世,享年仅36岁,留下了许多遗憾。
毛主席和陶斯咏终究没能走到一起,留下了遗憾。毛主席一生致力于党的事业和人民的福祉,而陶斯咏在与毛主席分手后,因哥哥的反对,一直生活在思念之中,最后不幸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