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地方,历代大规模征战五十余次,是非曲折难以论说,但史家无不注意到,正是在这个古战场,决定了多少代王朝的盛衰兴亡、此兴彼落,所以古来就有问鼎中原之说。”这句对白,道出了徐州在中国历史与军事地理中的非凡分量。面对这片兵家必争之地,一支曾历经数次调防的解放军精锐——第12军,最终选择在此长期驻扎。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军事战略考量,又折射出怎样的历史必然?
英雄本色,战火淬炼
解放军第12军,其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这支部队以“善于打恶仗、打硬仗”而闻名,早早便在解放战争中展露锋芒。1947年,中原野战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第6纵队勇挑重担,担任开路先锋,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为大部队打通了南下通道。在襄阳战役中,他们承担了攻城重任,襄阳解放后,该纵队某团获得了“襄阳特功团”的光荣称号。淮海战役里,第6纵队在双堆集围歼战等关键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949年2月,解放军进行正规化建设,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第6纵队顺势改编为解放军第12军,王近山将军成为首任军长。
这支部队的作战风格,用“狠、猛、快、活、硬”五个字概括。抗美援朝期间,第12军与第15军并肩,在上甘岭战役中取得巨大胜利。战役结束后,兄弟部队第15军对第12军的参战作用评价极高,他们直言:“十二军是在上甘岭战斗最紧张、最艰苦的时刻参战的,他们仓促投入战斗,人地两生,情况不熟,但毫无难意……十二军投入战斗是保证这次战役胜利的关键”。
王近山将军在《战术指导方针》的电报中,也充分肯定了第12军的战术战法,他写道:“第十二军九十一团采用稳步的、持续的、小兵群之打法,是单兵动作的高度发展。战斗组织得好,步炮的协同好,通信联络好……”在上甘岭的硝烟中,第12军涌现出杨春增、伍先华、胡修道等战斗英雄。这支部队的赫赫战功和过硬素质,注定了其在国家军事布局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军区重构,部队寻址
1954年,第12军从朝鲜战场归国,最初部署在浙江省金华市等地,归属于华东军区管理。当时,新中国总共划分了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大军区。第12军驻守金华,肩负双重任务:一是积极训练,随时准备与其他兄弟部队发起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二是增强江浙沿海地区的防御力量,作为一支重要的机动作战力量。
然而,新中国的军区格局并非一成不变。1955年,原有的六大军区格局被撤销,取而代之的是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广州、武汉、成都、昆明、兰州、新疆、内蒙古、西藏共十二个军区。次年,鉴于东南沿海的实际需要,又增设了福州军区,形成了总计十三个军区的新格局。华东军区撤销后,其职责被济南、南京、福州三大军区承接。南京军区组建后,第12军随即划归其管理,继续驻扎在浙江金华。
随着战略需求的变化,第12军的驻地也开始调整。1961年,该军各部从浙江金华调防至江苏淮阴,即今天的江苏省淮安市和宿迁市一带。这次调防仅是短暂过渡,到了60年代中期,第12军再次从江苏淮阴移驻安徽合肥。南京军区管辖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等省市的武装力量,第12军的这些调动,每一次都反映出当时国家对区域防务重心和战备需求的动态考量。1969年,第12军各部再度调回江苏淮阴,并在此开始了长期驻扎。
徐州之谜,精锐解局
徐州,作为江苏省的重要城市,其武装力量本应由南京军区管理。然而,历史上存在一个特殊情况:长期以来,驻扎在徐州及周边的第68军,却隶属于济南军区。这种“军地隶属不一致”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战略与管理的复杂性。
1975年,济南军区的第68军与沈阳军区的第46军进行对调。第68军北上东北,第46军则南下徐州。尽管第46军进驻徐州,但其隶属关系并未改变,仍然归济南军区管理,使得“军地隶属不一致”的问题依旧存在。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长期困扰,1978年,第46军北上,部署到了山东省境内,继续由济南军区管理。
第46军调离后,徐州这一战略要地出现了空白。此刻,原本长期驻扎在江苏淮阴的第12军,迅速北上,调防至徐州。从1954年到1978年,根据实际任务需要,第12军先后在浙江金华、安徽合肥、江苏淮阴、江苏徐州四个城市驻扎。自1978年起,第12军便长期驻守徐州,并在1985年改编为第12集团军后,仍然镇守此地。第12军的最终落户徐州,正是为了填补这一战略空白,以这支铁血精锐,确保这座兵家重镇的稳固。
结语
徐州,在我国各地的地缘格局中,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标准之地。一旦进入南北对峙或军阀混战,对于南北双方而言,有三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西线的汉中、中线的襄阳、东线的徐州。徐州的得失,直接关乎整个战略布局。对于北方政权,控制徐州便可固守齐鲁与中原,进而直逼两淮,甚至饮马长江北岸。对于南方政权,掌握徐州则可北伐中原,退可固守江淮。
宋朝苏东坡对徐州评价极高,认为:“徐州为南北襟要,京东诸郡邑安危所寄也。其地三面被山,独其西平川数百里,西走梁、宋,使楚人开关延敌,真若从屋上建瓴水也。”东晋人也曾言,“彭城之得失,辄关南北之盛衰。”徐州史称“北国锁钥,南国重镇。”宋朝陈无己说:“彭城之地,兵家为攻守要地。”关于徐州的战略地位,还有这样的评语:“南不得此,无以图冀东,北不得此,无以窥江东。是胜负转战之地。”
经典电影《大决战》中关于徐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明确指出:“徐州地方,历代大规模征战五十余次,是非曲折难以论说,但史家无不注意到,正是在这个古战场,决定了多少代王朝的盛衰兴亡、此兴彼落,所以古来就有问鼎中原之说。”
第12军数十年间的四次调防,直至最终锚定徐州,是新中国军事力量在不断调整中适应国家战略需求、优化部署的缩影。这支精锐部队的最终落户,不仅是部队命运的归宿,更是最高军事决策层对徐州这一地区战略意义的深刻理解与果断部署。向所有为国戍边、为战略部署奉献青春与热血的将士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