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不愿参加中国阅兵,竟因背后这场你想不到的认知战

 产品展示    |      2025-09-02 12:06

2025年9月,北京天安门广场准备举行盛大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然而一个现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主要国家的领导人集体按下了缺席键,连一个象征性的代表人物都没有前来。

这已经不是西方第一次在外交场合做出这样的选择。 回顾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时,俄罗斯总统普京、韩国总统朴槿惠等多国领导人齐聚北京,而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主要国家却只派了低级别官员出席,连象征性的外交姿态都显得敷衍。

这种集体缺席背后的原因十分复杂。 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目前在很多方面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 对于中国展示国防实力的阅兵活动,它们普遍保持警惕,并倾向于在外交上协调立场,集体缺席。

欧洲部分国家长期以来受美国影响较大,在当前国际局势下,美国与俄罗斯之间存在诸多矛盾与分歧,部分欧洲国家为了迎合美国的战略需求,往往在一些国际事务中选择与美国保持一致立场。

乌克兰局势也让不少欧洲国家心神不宁。 美欧舆论对“与普京同框”的画面极度敏感,哪怕只是站在观礼台上欣赏阅兵,都有可能被一些媒体解读为向俄罗斯软化。 这种担心符合当前的政治环境,毕竟舆论的压力远比外交辞令更具杀伤力。

特朗普在一次采访中撕破了外交辞令的面纱,直言除非中国接受零关税开放市场等近乎羞辱的条件,否则他不会“花十几小时坐飞机去中国”。 这种将外交事务当作商业交易筹码的做法,凸显了西方在某些问题上对待中国的真实态度。

日本的情况则更为特殊。 报道指出,日本对于其在二战期间的侵略历史至今未能彻底正视和反思,这种历史认知上的差异使其难以出席相关纪念活动。 日本在历史反省方面的表现令人失望,一些日本政客频繁参拜靖国神社,那里供奉着二战甲级战犯,这种参拜行为是对侵略历史的公然美化,是对亚洲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严重伤害。

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国内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 它们有时会将正常的纪念活动“政治化”,并借此炒作所谓中国的“外交孤立”。 欧洲部分国家与中国在政治制度、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欧洲政客对中国的误解与偏见,他们习惯以自己的标准来评判中国的行为,将中国正常的外交活动过度政治化解读。

西方对中国军事崛起的直观恐惧也是因素之一。 他们清楚这场阅兵将展示东风-41导弹、高超音速武器及歼-20战机等顶尖装备,这种视觉冲击力非文字报告可比拟,西方不愿让全球,尤其是他们的盟友亲眼见证中国的军事实力已强大到何种程度。 出席中国主导的纪念活动等于间接承认北京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挑战西方主导的二战叙事版本。

中西方在二战历史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 西方长期以来将二战叙事聚焦于欧洲战场,甚至在教科书中淡化中国贡献。 美国《侨报》曾尖锐批评,西方对中国抗战的“选择性失忆”,本质是害怕被揭穿“受害者”身份的虚伪性。 当中国在阅兵中展示飞虎队战机模型、播放滇缅战场影像时,那些宣称“拯救世界”的西方国家,恐怕很难解释自己在亚洲战场的缺席。

中国战场牵制了70%以上的日本陆军兵力,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付出了3500万军民伤亡的代价,是当之无愧的东方主战场。 然而在西方的主流叙事中,这些贡献往往被淡化甚至忽略。 西方教材中,原本还有对中国战场的肯定,但是在冷战结束之后,关于中国战场的重要性,基本上全部被删除。 甚至就连中国付出惨重代价营救美国飞行员的真实事件,在西方主流教材上,也没有任何记录。

德国和日本对待战争历史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德国对二战历史的反省堪称深刻且全面,从政府到民间,对纳粹罪行的承认毫无保留。 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惊天一跪,跪出了德国对战争罪行的深刻忏悔,也跪出了德国与历史和解的诚意。 而日本则缺乏对战争罪行的深刻反思和对受害国的真诚道歉。

对于西方的缺席,中方展现了从容和理解的态度。 中方多次强调,举办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核心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这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是为了纪念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先烈,并宣示维护和平的决心。 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中方对此持开放态度:“来了欢迎,不来的也不强求”。 这体现了中国的外交自信——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有多少外国政要出席。

尽管西方缺席,北京阅兵仍如期举行,毕竟这是对国民和历史的交代,而非为了寻求外界认可。 据外交部公布,已有来自30个欧洲国家的近50位领导人、前政要、高级别官员、驻华使节和友好人士等确认出席。 特别是东南亚国家领导人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等的参与,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纪念活动主题的认同以及对发展对华关系的重视。

俄罗斯总统普京迅速确认出席并计划进行数日国事访问,展示中俄关系坚若磐石。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和斯洛伐克总理菲佐也决定前来,他们的选择代表了不愿在大国博弈中被迫站队,坚持独立自主外交的国家立场。 二战时期中美合作象征“飞虎队”的后裔也应邀参加,他们本可成为连接历史情谊的桥梁,但美国官方对此异常低调,选择性遗忘了这段本该引以为傲的历史。

中国是唯一将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宪法的大国,“从未主动挑起过一场战争,从未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并庄严承诺“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不搞军备竞赛”。 中国希望通过阅兵彰显其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以及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强大能力。

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明确,阅兵将展示“人民军队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同时通过老战士方阵、抗战文物展等环节,让历史记忆穿透意识形态的迷雾。 正如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杨希雨所言,阅兵的核心是“弘扬抗战精神”,而非追求外国领导人的捧场。

那些在历史真相前掩耳盗铃的西方国家,终将在时间的长河中,为自己的短视付出代价。 中国继续秉持开放的态度,愿与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