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指数冲上3600点,市场热钱涌动,消费板块却像被钉死在冷板凳,怎么涨都不跟,甚至还在不断创新低,所有人都在问,为什么会这样。
这时,开云集团的半年报突然炸了雷,欧洲时间7月25日晚上,开云集团公布上半年收入下滑16%,回到76亿欧元,净利润暴降46%,只剩4.74亿欧元,数据一出来,整个市场都愣住了。
其实更细思极恐的是,第二季度收入下滑更猛,达到了18%,这不是一时失手,而是连续6个季度的业绩下滑,Gucci曾经是高端消费的代表,现在卖不动,说明问题很严重。
这还没完,百威公司紧接着也公布业绩,2025年7月底,百威啤酒上半年销量同比减少6.1%,营收下滑5.6%,利润大跌24%,只剩4.09亿美元,连喝啤酒的都少了,消费市场到底在经历什么。
A股、港股、美股,全球的消费板块都没能幸免,业绩集体下滑,股价跌得让人心慌,牛市的高潮下,消费股却像掉队的孩子,怎么都跟不上节奏。
2025年7月底,A股白酒板块几乎全线收绿,山西汾酒、皇台酒业、泸州老窖、古井贡酒、五粮液,没有一个例外,板块集体下跌,市场情绪压得喘不过气来,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整个消费环境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大家本以为疫后经济复苏会带动消费反弹,但现实却狠狠打脸,消费需求没起来,反而更低迷,市场信心几乎都快被消耗光了。
回头看2025年上半年,消费行业本身压力就没有缓解,疫情影响虽已过去,生活节奏回归正常,大家的钱包却没有跟着鼓起来,消费降级成了新常态,大家买东西更理性,甚至开始捂紧钱包。
企业端的业绩下滑,不仅仅是销售额的问题,更是利润率、成本结构、供应链稳定性的多重考验,一环出问题,整个链条都受影响。
资本市场的风向也变了,过去几年消费板块是抱团的热门板块,现在机构也纷纷撤退,杀估值、杀业绩、杀预期,消费龙头的护城河都开始被质疑。
消费行业的调整不只是中国的问题,全球范围都是如此,国际奢侈品、啤酒、日用品巨头业绩全面承压,反映出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外部压力依然很大。
今年上半年,消费者信心指数一直低迷,大家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消费意愿自然下降,这才导致企业业绩一波连一波地踩雷。
2025年7月,港股、美股的消费龙头一样跌得惨烈,市场开始质疑,消费板块的黄金时代是不是彻底过去了,曾经的高增长逻辑还能不能成立。
一些业内人士分析,消费行业短期内很难看到根本性逆转,结构性机会还在,但整体板块的估值修复需要时间,甚至要等到宏观环境明显改善。
很多投资者都很焦虑,牛市都来了,凭什么消费股反而越走越低,核心在于业绩和预期双杀,资金不愿意为下滑的业绩买单。
市场风格也在切换,资金更多流向高景气的科技、能源、制造等板块,消费板块成了被嫌弃的对象,这种极端的分化很少见,但现实就是这么无情。
当然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消费公司,有些细分赛道或许还有机会,只是大部分企业还没走出下滑的阴影,板块整体承压,短期内难有起色。
消费行业的未来还在于需求端的复苏和结构调整,企业需要重新理解新一代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靠老一套打法已经行不通。
2025年下半年,行业会怎么走,大家都在观望,数据还会不会继续恶化,股价能不能止跌,没人敢轻易下结论。
这次消费板块的集体“爆雷”,不是简单的周期调整,而是结构性的转折点,后面会不会有反弹,还是继续下探,都藏在这不确定的时间里。
市场的风向随时都可能再变,消费股会不会再迎来春天,还是被彻底抛弃,现在还看不清,只能等下一个信号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