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日谋划携手抗中,德国外长疑惑:中国人为何毫无惧色?

 新闻动态    |      2025-09-02 11:18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在东京抛出了一句硬话:“如果没有北京,俄乌冲突就不可能发生。”

这句话立刻在外交圈炸了锅。

中国居然是俄乌战争的“罪魁祸首”?

这种指控连西方媒体都直摇头。

法新社和德新社的报道里,瓦德富尔咬定中国给了俄罗斯“太多支持”。

他说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军民两用产品供应国,还是石油天然气的大客户。

可现实是,中国一直呼吁和平解决俄乌冲突。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直接怼了回去:“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不容干涉。 ”

瓦德富尔这趟亚洲之行,先跑日本,再飞印尼。

他在东京和日本外相岩屋毅搞了一场“德日外长战略对话”。

两人握手微笑,说要联手对抗“咄咄逼人”的中国。

德方声称中国在台海、东海、南海的行动“威胁地区稳定”。

他们还强调要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但这条“秩序”里,偏偏漏掉了中国的主权诉求。

2024年9月,德国海军干了件大事。

F-125型“巴登·符腾堡”号护卫舰和“法兰克福号”补给舰穿越了台湾海峡。

这是2002年以来德国军舰第一次这么干。

德方解释说是“天气原因”,还开了自动识别系统示透明。

可明眼人都看出,这是政治秀。

东部战区当时正搞“联合利剑”演习,德军舰硬要凑热闹。

德国从2020年就开始调整亚太战略。

政府文件白纸黑字写着:亚太是外交优先区。

2021年,德国海军恢复亚太部署;2024年,直接闯台海。

他们还计划参加“环太平洋”军演,访问日本、澳大利亚。

武器销售、联合演习、防务协定——动作一套接一套。

瓦德富尔说德国要和日本做“价值观伙伴”。

但网友扒出老底:德日是二战法西斯战败国。

一个纳粹德国,一个军国日本,现在联手指责中国“破坏和平”?

红迪网上欧洲板块炸了。

用户们吐槽:“两个战败国教训战胜国,搞笑呢? ”

中国网友更毒舌:“轴心国又合流了? ”“柏林纳粹和东京鬼子,一块儿重温旧梦? ”

历史就是一面照妖镜。

1945年反法西斯胜利,中国是战胜国。

2025年,德日外长坐东京谈“抗中”,画面太魔幻。

德国自己统一的时候,中国还表达过理解支持。

现在轮到台湾问题,德方立马玩双标。

《环球时报》社论点破:瓦德富尔罔顾事实,重复西方陈旧叙事。

经济上,德国根本离不开中国。

2025年数据:中德贸易额1228亿欧元,中国重回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大众、巴斯夫在华投资增加,汽车业30%销量靠中国市场。

稀土方面,德国90%依赖中国供应。

瓦德富尔一边骂中国稀土管制“损害供应链”,一边忽略德国军工因援乌导致的短缺。

德日签了《经济安全保障协定》,想搞“去中国化”。

可企业用脚投票,供应链不是政治口号能拆开的。

军事上,中国没在怕的。

2025年9月3日,抗战胜利大阅兵亮相新装备。

国产主战武器展示全域拒止能力,意思很明白:不生战、不惧战、能止战。

德日那点海军动作,在亚太掀不起风浪。

美国背后撑腰,但特朗普同时对欧加关税,德国对美出口跌了9%。

夹在中美之间,德国政策分裂得厉害。

政客喊对抗,企业求合作。

基民盟地方选举失利,外长就拿中国当靶子转移压力。

瓦德富尔言论传到中国,评论区清一色“过瘾”。

有人翻出《亮剑》梗:“孔捷听说平安县城被围,说打仗过瘾——现在柏林纳粹出动,同样过瘾! ”

德日联盟听起来唬人,实则外强中干。

红迪用户直接点破:“德日在中国面前屁也不是。 ”

中国外交部回应始终冷静:敦促尊重地区稳定,勿挑动矛盾。

数据、历史、现实全摆桌上,瓦德富尔的话站不住脚。

德国军舰穿越台海时,东部战区全程监控。

解放军实力摆在那儿,德舰没敢乱动。

瓦德富尔访日期间,还谴责中国“支持俄罗斯战争机器”。

但中国出口管制明明聚焦军民两用,民用稀土供应照常。

这种选择性指责,连西方学者都批评“脱离事实”。

德日战略对话嚷嚷“对抗中国”,但合作文件里没一条能落地。

八国框架(德法英波+日韩澳新)听着宏大,实则松散。

欧洲内部分歧严重,日本自身难保——老龄化经济拖后腿,哪来余力围堵中国?

网民调侃:“俩战败国凑小孩儿桌,自嗨罢了。 ”

中国老百姓的反应更真实:没人害怕,只觉得滑稽。

社交媒体上,段子比焦虑多。

“牺牲自己给我们抬轿子? 谢谢啊! ”

“轴心国脑子就是轴。 ”

历史讽刺拉满:法西斯余孽谈“价值观”,战胜国被骂“破坏秩序”。

瓦德富尔可能真疑惑:中国人为啥不怕?

答案简单:实力碾压,道义占优,历史清白。

德日联盟越喊响,越暴露自身短板。

经济依赖中国,军事不如中美,政治缺乏共识。

连美国都未必真心挺他们——特朗普关税大棒砸的是盟友。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口号震天响,行动软脚虾。

中国继续发展,德日继续纠结。

瓦德富尔的话,成了国际笑话集的新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