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为什么这么上头?他明说了——一拖再拖,人质没救回来,哈马斯有了喘息机会,局势只会更乱,拦不住极端组织的反扑,那美国在中东的脸往哪搁。
场外的推手还不止特朗普,五角大楼这边22日也表态支持以色列自卫,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思和以方高层7月18日才当面拍板过细节,美国“以实力求和平”的老路子没有变,哪怕换了总统。
内塔尼亚胡其实也不傻,他知道美国撑腰的窗口期就这几周,外交口径里“拯救人质”成了头号理由,这种说法和2014年“护刃行动”时如出一辙——都拿人质说事,实际上是要对加沙城下狠手。
以色列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在会上直接摊牌——让加沙城“断水断电”,不走的平民“要么饿死,要么投降”,这话一出,军方总参谋长扎米尔当场怼了回去,说疏散平民没那么快,这种冲突在以色列内部其实屡见不鲜,从1973年赎罪日战争到2023年“铁剑行动”,每次打到关键节点,文官和军方都得吵。
但这回不一样,特朗普给的时间紧,内塔尼亚胡想借东风一举立威,背后其实还有2025年以色列国内政治压力——经济不给力,通胀高企,反对党天天拿安全问题怼他,不打出声势,连任都悬。
另一方面,哈马斯早就看出以色列的短板,2024年下半年他们在加沙城挖地道、屯物资,赌的就是以军不敢大规模进攻,不敢在全球媒体面前制造人道灾难,这一招2018年“回归大游行”时试过,效果确实让以色列投鼠忌器。
但2025年这波,特朗普直接抬高了赌注——“全力以赴去赢,要么就别玩”,这句放在社交媒体上的狠话,等于把美国的信誉押了进去,万一以军进展不顺,特朗普的强人形象也要被人拿出来嘲讽。
加沙城为什么成了必争之地?地理上它是加沙地带北部的交通枢纽,政治上更是哈马斯的大本营、扣押人员集中地,以军要是能拿下这块,能直接对哈马斯形成“斩首”效果,这和2008年“铸铅行动”时以色列只敢围困、打外围完全不同。
但速攻的背后,埋着一堆地雷,首先是国际舆论,联合国、欧盟已经放话警告以色列不得对平民下手,2023年加沙医院爆炸事件还历历在目,烧到全球媒体的聚光灯下,以色列一旦出事,特朗普就算力挺也救不了这个场面。
其次是埃及、约旦这些周边阿拉伯国家,他们表面上对哈马斯不感冒,但真要看到加沙城变废墟,难民潮一涌进自家门口,政局随时翻船,这种地缘博弈在以色列每次大动作前都要被反复推演。
更别说伊朗、真主党这些“暗戳戳”的玩家,2025年伊朗核谈判卡壳,真主党在黎巴嫩边境蠢蠢欲动,万一加沙城成了导火索,北线一旦开打,以色列的国防压力直接翻倍。
以色列凭什么敢这么刚?底气主要还是美国的军援和情报支持,2025年美国对以军的军事补给没断过,从F-35战机到精确制导弹药,后勤链条稳得很,这和乌克兰那边“弹药告急”是两种体验。
而且以色列国内的铁穹防御系统、数字侦察能力,已经把哈马斯的火箭弹威胁压到历史最低点,后方能稳住,前线就敢放手一搏,这种底气在2014年还没有,2025年已经成了常态。
但以色列也不是没有软肋,最怕的还是“拖字诀”,只要加沙城没拿下,哈马斯一天能拖住,以色列国内的反战声浪一天就下不来,2024年以色列反司法改革大游行还没彻底消停,社会撕裂随时可能翻车。
特朗普这一套“快进快出”的策略,听着像是复制了2003年伊拉克战争初期的打法,问题是伊拉克泥潭的教训,谁都记得,真打起来,哈马斯早就学会了“打一枪换一个地道”,以色列真能速胜吗?
再看经济面,2025年以色列高科技出口下滑,全球芯片链紧张,欧美企业对战争风险极度敏感,战事一拖,外资撤走,金融市场抛售,内塔尼亚胡政府的财政压力只会更大,这一环,特朗普的强硬能顶多久?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变量——美国大选年临近,特朗普“全力支持”以色列其实也是给自己拉选票,讨好保守派、犹太裔选民,但一旦战事不利,民主党肯定会反过来拿人道灾难说事,政策风向随时可能反噬。
哈马斯这边也不是坐以待毙,2025年他们在西岸、东耶路撒冷发动的小规模袭击有增无减,意图很明白——拖住以色列,把战线拉长,让国际社会的耐心被消耗殆尽,这招虽然老套,但屡试不爽。
回头看,这场加沙城争夺战,本质上是美以两国共同押注的“短平快”赌局,赌的是军事科技、外交窗口期和国内政治能不能完美咬合,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失控。
问题抛回现实,以色列真能速战速决?特朗普的全力支持能顶多久?加沙城拿下后,哈马斯会消失还是变种?这场局,谁能笑到还真不好说——局面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多了。